包皮是指包圍著男性外生殖器陰莖表面的皮膚。初生的男嬰大都包皮較長,因而讓被包覆的龜頭無法翻離出來,這是包皮內層與龜頭間薄膜粘連的正常生理現象,也稱為生理性包莖。隨著年齡增長,包皮變得可伸縮,上皮脫落
(包皮垢) 及間歇性勃起導致這些粘連分離,龜頭能顯露的比例愈來愈多。雖然近100%的新生男嬰無法將包皮完全回縮,但統計上5歲後有92%
的男童已可將包皮完全回縮,到了17歲只剩約 1% 的男性不能完全回縮包皮。
在自然進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包皮過長易引起細菌聚集,引發局部感染如龜頭包皮炎,或者細菌進入尿道、膀胱甚至腎臟,因而引起泌尿系統感染。一般而言,男孩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好發率以
1
歲以下最高,未接受包皮環切術的男嬰,泌尿道感染的患病率是接受過包皮環切術的男嬰的4至8倍。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第一、未割包皮的包皮黏膜表面比割包皮的陰莖上角質化皮膚更容易結合泌尿致病菌種,然而包皮黏膜的角質化約可在1歲時完成,時間上與男孩泌尿道感染患病率的下降相吻合;第二、包皮過緊導致尿道口部分阻塞,可能是尿路感染發生率較高的原因。在一項針對未割包皮的男嬰的研究中,與沒有尿路感染的男孩相比,患有尿路感染的男孩明顯有較常見無法回縮的包皮
(85% 對 42%)。幸好包皮的緊繃度會隨著時間減弱,在一歲後便較少出現。
至於新生兒是否須要例行做包皮手術,一直以來爭論頗多。在美國,大多數新生兒包皮環切術是在托兒所進行,而不是在手術室進行。贊成的人認為接受包皮環切術的男嬰與未接受包皮環切的嬰兒相比,可以顯著降低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
(0.02%對0.19%),反對者雖不否認包皮手術的價值性,但認為新生兒的包皮手術還是有其危險性,且大多數未割包皮的男孩只要適當維持清潔並不會罹患泌尿道感染。儘管2012
年美國兒科學會 (AAP)
關於新生兒包皮環切術的政策聲明指出,“男性新生兒選擇性包皮環切術的預防性健康益處大於手術的風險”,但並未建議所有新生兒都這樣做,而是將決定權留給每個父母。
包皮手術算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手術,若孩子能配合,可在局部麻醉下操作。感染及出血是可能的手術併發症,但很少發生且絕大多數都很容易治療,並不會造成長期影響。近來因有包皮槍
(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的使用,可使手術時間縮短,出血更少且減輕疼痛,改善術後輕微水腫及血腫,切口平整美觀,縫合釘約2至3週可自動脫落
(如表一)。但包皮槍僅適用於三歲以上的兒童,新生兒並不適用。一些陰莖畸形如尿道下裂及隱藏性包莖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則為包皮槍的禁忌症。包皮槍術後則有3.2%出現切口裂開,5.1%超過14天縫合釘無法脫落等併發症。
總而言之,新生兒的包皮手術,並非絕對須要,因此可以善用「醫病共享決策」和家長討論。但不論小孩或大人,若包皮有嚴重的纖維性黏連,包皮開口狹窄,易發陰莖嵌塞,局部衛生不良,反覆包皮龜頭炎,小便不適,甚至肉眼可見包皮異常變化者,均應施行手術。包皮環切術有許多醫療相關益處,包括降低泌尿道感染、陰莖癌、陰莖炎症、陰莖皮膚病和性傳染病的發生率,手術相關的併發症不常見,嚴重的併發症也極少見。但若包皮並非過長,則以注意時常清洗,保持局部衛生為要。
表一、傳統包皮環切術包皮槍 (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 的比較
|
傳統包皮環切術 |
包皮槍 (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 |
特性 |
手工切除與縫合 |
機械切除同時縫合 |
適用年紀 |
無限制 |
三歲以上的兒童 |
手術時間 |
約30-40分鐘 |
約5分鐘 |
術中出血 |
較多 |
較少 |
術後疼痛 |
3-7天,較痛 |
1-3天,輕微疼痛 |
傷口外觀 |
傷口明顯水腫或血腫 |
輕微水腫 |
傷口癒合期 |
約一個月 |
縫合釘約2至3週可自動脫落 |
健保給付 |
有 |
無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部屏 |
|
|
●高醫 |
下午 |
|
|
●高醫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