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2.0
-溫暖溝通與聰明就醫」
專刊
2022.06 第42卷第1期 執行編輯:李佳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醫病共享決策-局部侵襲性大腸癌治療新趨勢
【回本期目錄】
大腸直腸外科   陳彥成 主治醫師/王照元 教授 (111年6月)

65歲的吳先生在過去半年時常感到腹脹、腹痛,近日因為鮮紅色血便而至門診求診。門診理學檢查發現吳先生右下腹有一明顯腫塊突起,安排大腸鏡檢查後,切片報告證實為大腸癌。在電腦斷層的影像上,發現該腫瘤在升結腸,大小達6公分,同時合併有周遭腹膜侵犯和明顯的供應血管之淋巴結轉移。吳先生在得知診斷結果後相當苦惱,這樣一顆巨大的腫瘤,直接手術開得下來嗎?可以開乾淨嗎?手術後會不會復發?會不會需要做腸造口?種種問題壓的吳先生喘不過氣來,幾乎想要放棄治療了。

在2015年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 中,手術切除是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然而,約有15%的大腸癌是屬於「局部侵襲性」,也就是腫瘤侵犯至鄰近器官,如腹膜、子宮或膀胱等,或是有數量可觀的淋巴結轉移。對於這樣的大腸癌,毫無疑問手術的難度相當高,而衍生的手術併發症,也比一般大腸直腸癌手術高出20%。更麻煩的是,腫瘤切除不乾淨的機會極大,因而患者的預後也不佳,即便有術後輔助化學治療藥物,患者癌症局部復發的機率可達13%,五年的總體存活率僅停留在五成左右。因此「局部侵襲性大腸癌」,一直都是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的一項臨床挑戰。

因此近年來針對「局部侵襲性大腸癌」,開始有人提出「先施以同步放射、化學治療將腫瘤減積之後,再行手術切除」的觀念。由於腫瘤縮小,周圍組織與淋巴結侵犯減少,手術難度大為下降,完整切除的成功率則大大提升,患者術後的存活時間也顯著改善。事實上,在2021年的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已經很明確的修訂,對於有侵犯到其他器官的「局部侵襲性大腸癌」,宜採取先化學治療減積,再行手術的治療方式。

回顧高醫自2012年自2020年的治療經驗,針對「局部侵襲性大腸癌」,我們採取術前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的策略,先縮小腫瘤後再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將近七成,而患者的中位數存活時間可達六年,甚至有17.3%的患者,達到「病理完全反應」,也就是在切除後的檢體下,以顯微鏡找尋也無法發現腫瘤細胞,當然,能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患者,其治療預後也會比較好,在追蹤達8年的時間內,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患者,完全沒有腫瘤局部復發。

不只是癌症治療的存活和預後有所提升,將腫瘤減積、期別降階之後,也較有可能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例如以腹腔鏡或是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將手術傷口縮小,加速病人術後的恢復。若是採取傳統開腹手術,同樣可採用迷你開腹方式,以較小的傷口,降低對腹壁和病人外觀的破壞。事實上,吳先生在接受完一系列術前放射、化學治療後,腫瘤體積大為縮小,原先隆起的腹部腫塊也消失,順利接受腹腔鏡手術將腫瘤完全移除。

自2016起,大腸癌已成為台灣盛行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幸運的是,對於大腸癌的治療也不斷推陳出新,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搭配手術治療,這樣多專科、多團隊的互助合作,得以為每一名患者量身打造最恰當的「個人化醫療」。如此複雜困難的醫療選擇,我們運用「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協助向病人及家屬說明及討論,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相關治療經驗並發表在國外期刊,也於過去10年已累積「局部侵襲性大腸癌」深厚的治療經驗,日後也將精益求精,給予每位病友最新、最全面的照護,守護台灣民眾的健康。

﹝陳彥成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