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體系及醫療照顧,但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現實世界,醫療資源應該如何適當限制與分配,是健全體制永續照護的重要課題,其中由專家團體推動的「明智選擇」及強調民眾參與的「醫病共享決策」,是新時代的醫病溝通2.0,以下我們簡介此兩項運動及高醫的推動歷程。
【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
「明智選擇」是2012年由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發起的減少無效醫療的運動,目前世界各地如加拿大及日本等國都有專業醫療學會或組織積極推廣。臺灣於2017年首先由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主持國家衛生研究院「醫療資源使用之效益評估」研究論壇,提出臺灣五項最常見又可能危害病人的醫療處置,呼籲醫界應減少實施該五項醫療行為。醫策會近年也將「明智選擇」運動納入醫院評鑑,目的是檢視醫療服務的適當性,進而減少低效益或無效的醫療處置,避免醫療浪費。
本醫院於2020年4月開始響應「明智選擇」活動,作為院內醫療適當性的檢討與改善機制,推動架構由醫療副院長帶領院長室醫務秘書、秘書、醫品病安管理中心、實證醫學中心及臨床醫療單位等同仁參與專案推動,依任務分為管理追蹤、諮詢教育及推廣執行等項目,主要由臨床單位基於實證醫學的科學證據,自「醫療供給面」及「醫療需求面」兩大面向探討醫療必要性及適當性。國外文獻指出,因各地醫療環境及文化不同,「明智選擇」運動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醫師的態度和做法,以及病人及民衆的健康知能和態度的轉變。本醫院推動「明智選擇」運動,
首先由醫療專業啟動,2020年推動科別7科,2021年9科,未來預計以系統性設計將醫療利益及病人醫病共享決策共同考量,於院內外增加公播宣導以鼓勵民眾參與,以達到全民了解並共同選擇適當醫療,善用資源,能由自身開始減少或淘汰不必要的檢查、診斷或治療,建立永續的醫療環境。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
「醫病共享決策」最早是1982年美國總統研究委員會以病人為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畫上,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而提出。在1997年由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至少要有(1)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2)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3)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藉由SDM模式讓病人能共享參與醫療決策的過程,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並且運用聰明就醫的概念,與醫護同仁討論後,選出最適合自己或家人的治療/檢查的方案,避免不當使用藥物,增加病人順從度及滿意度,促進醫病之間關係。醫病間共享哪些資訊呢?醫師端提供診斷、疾病原因、預後、可能的治療方式、結果的可能性(機率)等資訊給病人;病人端則將其過去生病的經驗、社會環境、面對風險的態度、價值及偏好等資訊提供給醫護團隊。共享決策的好處有(1)接受和提供照護的人都可以理解對於對方什麼是重要的,(2)人們感到受到支持並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及照護達成共同決策,(3)醫療和社會照護專業人員可以根據病人需求提供照護或治療。
本醫院自2015年起開始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並持續將其納入2017-2021年度醫院病人安全工作目標及執行策略,各臨床科積極參與並製作決策輔助工具、APP及資訊平台提供本醫院病人使用,近年來推動成效卓越,屢獲國健署及醫策會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