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併腎病變,66歲那年不幸輕微腦中風,之後就變得很容易嗆到,常常因為嗆到把口腔細菌吸入肺部而造成吸入性肺炎,今年已經是第三次吸入性肺炎住院了。張先生住院期間常常被定期的抽血及照X光,每次護理師們總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找到血管抽血,頻繁的抽血與X光造成張先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終於,張先生開始拒絕檢查。
張先生的抗拒讓醫療團隊思考一個問題:「若不規律的進行抽血與照X光,是否會造成病人診斷與治療的延誤?」。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根據科學證據才行。自1981年起,「醫療必須基於科學實證」的概念與作法首先被提出,1991年起被正式命名為「實證醫學」。實證醫學包括五大步驟,分別是(一)提出臨床問題,(二)搜尋文獻,(三)嚴格評讀文獻,(四)應用證據於病人身上,(五)稽核過程。其中的第四步驟「應用證據於病人身上」乃是要綜合考慮實證證據本身,專業經驗,病人意願與偏好,病人生活品質,及社會經濟脈絡,再從諸多方案中,選擇出最適合者。
以張先生的狀況為例,實證醫學的結果顯示,與「視病情需要才做檢查」的方式比較起來,「規律性的檢查」會增加醫療花費,對病人沒好處,甚至會傷害病人,於是醫療團隊改變了開立規律性檢查的習慣,這樣的概念與作法被稱為「明智選擇」。「明智選擇」是2012年由美國內科醫學會提起的一項倡議,要求醫療專業工作者幫助患者選擇有研究證據支持、不重複、免受傷害、確實有必要的檢查與處置。
不幸的是,張先生的腎功能也被發現已惡化到接近要洗腎的程度了,張先生對於洗腎相當恐懼,於是醫療團隊召開了「醫病共享決策」會議,其進行方式是邀請病人參與,接著由各領域的專家根據實證醫學的結果,應用圖像化的病人決策輔助工具,提供病人及家屬各種藥物及洗腎方式在效果、副作用、預後、花費等的數字化資料以幫助病人比較各種治療方案,接著引導病人及家屬說出自己最在意的事及對醫療的期待,最終一起做出符合實證及病人期待的決策。經此會議,張先生了解自己接受的醫療決策皆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證據,自己的期待也獲得尊重,更加的安心把自己交給醫療團隊了。
由上述例子可知,「明智選擇」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處置及其傷害,「醫病共享決策」則可讓病人充分參與,讓決策儘量符合病人期待,講究科學證據的「實證醫學」則是進行「明智選擇」及「醫病共享決策」的基石,三者皆能促進醫療品質,是當代病人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