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專刊
2022.11 第42卷第6期 執行編輯:洪薇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控糖新利器:了解連續血糖監測儀
【回本期目錄】
 
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   黃幸儀 特約主治醫師 (111年11月)

罹患糖尿病的人口與日俱增,隨著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以及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可減少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周邊血管疾病、眼底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相關併發症,民眾控制血糖的心態愈趨積極。今天要介紹的主角為連續血糖監測儀,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控糖新利器。

連續血糖監測儀

平時可藉由檢測指尖血糖、抽血檢驗血漿血糖及糖化血色素評估血糖的狀況。大家耳熟能詳的糖化血色素代表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指尖血糖和血漿血糖則顯示當下檢測時的血糖狀況。而連續血糖監測的特色在於連續24小時監測血糖,比起上述的方式,更能準確看出血糖的波動,偵測夜間低血糖或飯後高血糖

連續血糖監測為一個約略10元硬幣大小的裝置,有一個細軟針作為感應探頭,置入部位為手臂或是腹部的皮下組織,不會造成疼痛或任何不適。在細針頭的前端監測組織間液的葡萄糖變化,約略幾秒鐘會偵測一次,每5分鐘會記錄一次平均值,依據不同的機型,裝置期間一天需要數次指尖血做校正,使連續血糖監測更準確,可連續監測7到14天不等。報告會呈現連續多天的血糖變化圖以及高低血糖的時間點,藉此找出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不知覺低血糖和夜間低血糖的潛在危險,讓患者及醫療團隊針對藥物、運動、飲食對血糖造成的影響,調整治療策略,並能計算time in range(TIR)數值。TIR定義為一整天血糖落在70-180mg/dl的佔比,理想血糖控制狀態一整天有70%以上的時間(約16.8小時)血糖落在70-180mg/dl,而低血糖(<70mg/dl)的比例要小於4%(約1小時)。讓糖尿病照護團隊可客觀評估並分析高低血糖的原因,讓血糖控制達標。在此分享兩個案例:

案例分享一

A小姐是第1型糖尿病的患者,糖化血色素不佳,白天的血糖都落在200-400mg/dl之間,但是半夜常冒冷汗心悸,測得血糖只有40-50mg/dl,嚴重的低血糖。血糖高低起伏不定讓A小姐很挫折,難以拿捏胰島素注射劑量,和A小姐討論之後,決定裝置連續血糖監測,報告發現半夜或是未進食時間過久,便有血糖過低的情形,醣類份量的計算也須修正,經過調降長效胰島素,重新練習醣類份量的計算,A小姐不再飽受半夜低血糖之苦,飯後血糖可落在200mg/dl之內,糖化血色素逐漸進步,A小姐對於自己的血糖掌握度也更準確。

案例分享二

B阿姨是一位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每天三餐固定,外食買健康餐盒或是吃家裡自行調理的食物,每天監控血糖,空腹和三餐飯前血糖都有達標,但是糖化血色素長期在8-9%之間,體重也不斷上升,百思不得其解故裝置連續血糖監測觀察血糖變化趨勢,結果發現多日的血糖變化十分一致,B阿姨的空腹血糖均有達標,但是午餐後2小時的血糖仍然在300mg/dl左右,大約在午餐後4小時,血糖才會下降至180mg/dl,觀察B阿姨的餐食,中午的飯量明顯偏多,且偶爾會再搭配一杯配方奶作為餐後點心,和營養師討論過後,建議中午的飯量宜再減少,3餐營養足夠的情況,避免額外的點心,經過調整後,糖化血色素漸漸達標,體重也未再上升。

目前台灣健保針對第1型糖尿病病人 (有重大傷病卡)、新生兒糖尿病、因胰臟切除所致的糖尿病,若血糖過度起伏且近6個月HbA1C有兩次>=8%、或低血糖無感症、或嚴重低血糖須他人協助者、或是懷孕時,可以給付連續血糖監測。只要是糖尿病的患者,皆可於就醫時和醫師討論,是否有裝置連續血糖監測的需求,即使不符合健保規範,仍可自費的方式裝置連續血糖監測,高醫具備有糖尿病共照網醫療機構的資格,如患者有相關的需求,歡迎來門診諮詢。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下午 高醫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