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糖尿病用藥有了驚人的進展,除了能控制血糖,甚至有保護腎臟、減少心衰竭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額外好處,但民眾想到糖尿病的針劑藥物治療大多還是會第一個想到胰島素,而確實胰島素這種針劑治療仍然有一些可以避免的副作用需要正視並預防,那就是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大多數第2型糖尿病人一開始使用的胰島素我們稱為基礎胰島素,顧名思義就是能提供24小時穩定的胰島素濃度,穩定空腹血糖,缺點就是對於飯後血糖的控制效果不佳,若是勉強提高基礎胰島素的用量想控制飯後血糖,通常適得其反提高低血糖的風險,且因為身體處在低血糖狀態造成飢餓感,反而導致病患進食量增加,飯後血糖上升,使得血糖就像在坐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而飯後血糖的波動絕對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尤其亞洲族群常見的主食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所以飯後血糖的控制更加困難。
飯後血糖的控制目前已經有了較好的處理方式,這裡有兩個策略,第一個就是混合腸泌素的針劑,簡單介紹一下腸泌素(incretin),過去研究發現腸泌素的濃度在糖尿病患者中會減少,若注射了腸泌素就可以促進胰島素的釋放,還能增加飽足感,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同時也能減少低血糖的風險。因此腸泌素雖然也和胰島素一樣是皮下注射,但考量到腸泌素的好處,各國的治療指引大都建議病人若需針劑治療可以優先考慮腸泌素,有些學者更是提出若能合併胰島素跟腸泌素使用能夠最大化針劑的降糖效果,同時平衡胰島素的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的風險,目前台灣食藥署已核准爽胰達(Soliqua)這個基礎胰島素混合短效腸泌素的藥物使用,短效腸泌素可以延長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進而提升飽足感,降低飯後血糖,與原本就是降低空腹血糖好手的基礎胰島素合併於一針注射,可說是兩面兼顧!
另一個策略是混合基礎胰島素跟速效胰島素來達到同時控制飯前、飯後血糖的效果,傳統必須病患自行用胰島素空針混合短效與中長效胰島素,後來發展出預混型胰島素及其筆型注射器,打之前必須要充分搖晃注射筆讓兩種不同的胰島素均勻混合,但實際注射前是否有正確混合也不得而知,所以預混型胰島素雖然方便有效,但需要患者本身良好的配合以及純熟的技術。而目前最新的雙胰島素針劑諾胰得(Ryzodeg)已經在台灣上市,將兩種不同胰島素即速效和短效合在一起但獨立作用,使用前不須搖晃,且作用效果更貼近人體自然的胰島素分泌模式,所以能減少低血糖風險,並維持穩定的基礎胰島素濃度改善空腹血糖,同時因其搭配的是最新的超長效基礎胰島素,使用上更為彈性,患者可自行選擇三餐當中的最大餐進行施打即可。
一天要打三到四次的胰島素但是血糖還是控制不好的病人,可說是雙胰島素針劑獲益最多的一群,通常一天多次的胰島素大多需要配合飲食的時間施打,而多次的施打對於病人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再者看著不斷增加的體重也會讓病患覺得非常沮喪,而這些病人在更換上述的雙胰島素針劑後大多反應不錯,不用每天打好幾次針,笑容也增加了!
面對糖尿病我們需要採取個人化醫療的策略,台灣糖尿病學會2022年更新的治療指引也提出病人若需要針劑治療,胰島素跟腸泌素混和針劑或雙胰島素針劑都可以當首選用藥,透過減少打針次數,或者補足胰島素的不足來控制糖尿病,同時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
|
|
下午 |
|
|
●高醫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