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黃太太最近2-3個月常覺得口渴與頻尿,體重在三個月內掉了9公斤;她參加成人健康檢查,報告顯示空腹血糖高達350
mg/dL。大多數糖尿病友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糖尿病雖名為「糖尿」病,其診斷卻是以抽血數據為主。診斷標準共有四項:空腹血糖≥126 mg/dL、糖化血色素
≥6.5%、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二小時血糖≥200 mg/dL、高血糖症狀(包括吃多、尿多、頻渴及體重減輕)且隨機血糖≥200
mg/dL。前三項中,若有任意兩個項目符合、或是符合任一項目進行複檢仍符合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符合第四項(表現明確的高血糖症狀且隨機血糖≥200
mg/dL),例如黃太太的情況,僅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黃太太至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求診,醫師詢問家族史發現黃太太的母親及兄弟皆有糖尿病,醫師並詢問黃太太罹病前的體重為85公斤,BMI(身體質量指數)為34,(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故判斷黃太太罹患第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可粗略分為四型:第1型、第2型、其他型與妊娠糖尿病。第1型糖尿病為自體抗體攻擊胰島細胞造成胰島素的缺乏;第2型糖尿病為胰島素阻抗導致胰島素無法有效作用;其他型糖尿病包含多種病因所致的糖尿病,例如:單基因突變、胰臟疾病(例如:胰臟炎、胰臟癌等)、內分泌疾病(例如:庫欣氏症、肢端肥大症等),以及藥物(例如:類固醇、抗排斥藥等)導致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則為懷孕時的賀爾蒙變化造成的糖尿病,其診斷標準與前述的標準不同。
最常見的糖尿病為第2型糖尿病,根據罹病期的不同,其治療方式也不同。初診斷的輕微第2型糖尿病有機會以飲食及運動控制,隨著病齡的增長可能需要使用口服降血糖藥,而罹病期達十年以上的病人可能進入胰島細胞衰竭的階段而需要注射長效胰島素,甚至併用長效及速效胰島素。近年來因減重效果而非常熱門的腸泌素(incretin,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 receptor
agonist),也是適用於第2型糖尿病的治療,與胰島素相同是注射劑型,但降血糖作用與胰島素不同,也無法取代胰島素;最近腸泌素已經有口服劑型上市,但目前仍未有健保給付。第1型糖尿病因為絕對的胰島素缺乏,其治療以胰島素為主。其他型糖尿病的治療視其病因而有所不同;有些可以飲食及運動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有些則需要胰島素的注射;若診斷為特定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的糖尿病,以手術方式把製造過多賀爾蒙的內分泌腺體切除之,則可望緩解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的治療以飲食控制及運動為主,若仍無法達到孕期的血糖目標,則以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僅Metformin與Glyburide可用)治療。
醫師為黃太太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為13%;由於黃太太已出現高血糖症狀,醫師建議先以長效胰島素及口服降血糖藥治療。由於看到長期使用胰島素的鄰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黃太太非常害怕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也害怕一旦開始施打胰島素就必須終生使用。醫師向黃太太解釋胰島素並不會導致腎臟病,血糖控制不良所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才是最終導致慢性腎臟病進展至必須洗腎的元凶。醫師也向黃太太說明現階段的長效胰島素並非終生使用,待高血糖症狀改善後即有機會停藥。黃太太依醫囑規則用藥,並依營養師的建議改變飲食內容,且開始建立運動的習慣。三個月後,黃太太抽血追蹤糖化血色素由13%降為6.2%,故醫師停用長效胰島素並繼續口服降血糖藥的治療。六個月後,黃太太的糖化血色素仍維持在6%,且腎功能始終維持在正常範圍。
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須依醫囑用藥,配合飲食控制及運動,並規則回診追蹤。如此一來,擁有穩定的血糖將不再是夢想。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