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專刊
2022.11 第42卷第6期 執行編輯:洪薇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效益與副作用
【回本期目錄】
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   林奕廷 主治醫師 (111年11月)

35歲黃先生,最近因為頭暈目眩到急診室就診,抽血意外發現隨機血糖高達415mg/dl,初步治療後轉介至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門診,經醫師詢問發現黃先生還合併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糖化血色素高達12.3%,於是醫師建議施打胰島素治療。黃先生相當擔心「使用胰島素是否會傷腎」「一旦打了胰島素就得跟著他一輩子」。

病人一旦診斷出糖尿病,積極的生活型態調整是首要目標,當中體重管理,飲食控制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的統計,99%以上是第2型糖尿病,主要致病機轉是胰島素阻抗與胰臟分泌胰島素能力減退導致高血糖狀況產生。在治療方面,第1型糖尿病會建議直接施打胰島素。而第2型糖尿病除了上述生活型態調整之外,需要加上藥物來輔助治療。根據研究顯示,當糖尿病診斷時,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就已經衰退到50%左右,並以每年4%的速度逐漸下降。

過去我們在治療糖尿病時,常常是口服藥吃了好幾樣仍控制不好時,才會加上針劑胰島素控制血糖。不過最新研究顯示,在初診斷糖尿病時,若能及早介入針劑胰島素的輔助,可以幫助穩定血糖,並讓胰臟胰島細胞獲得充分休息,進而延緩胰臟細胞衰退的速度。年輕的糖尿病患體內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也比成年型還要更快衰退,因此在這個族群更要積極控制血糖,特別是服用口服藥物後仍無法控制血糖達標的患者,須儘早與醫師討論,積極以胰島素介入治療。

一旦打了胰島素就得一輩子打胰島素?

提早使用胰島素不等於終身使用胰島素。早期施打胰島素,不但可在短期內將血糖控制下來,而且還可提升胰臟功能。若能夠再積極配合飲食運動以及體重管理。許多患者能夠在幾個月內就將胰島素停掉,甚至連口服藥也不需要服用。「使用胰島素會傷腎」,這也是過去錯誤的迷思。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需要的賀爾蒙,補充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反而是高血糖才會造成洗腎、失明。此外糖尿病治療有所謂的「遺贈效應」(legacy effect),在罹病初期給予積極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未來10年以上發生腎病變、眼病變、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

當然胰島素也是有它的副作用,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低血糖,輕則會有飢餓、發抖、冒冷汗、心悸、頭暈、手抖;若未及時處理則會導致意識恍惚、行為怪異、癲癇發作、昏迷甚至死亡。發生的原因跟病人用餐沒有定時定量、胰島素劑量施打錯誤、或是運動量增加有密切的關係。只要教導病患養成定時定量用餐,不隨意增大胰島素劑量,每日定時測量血糖並進行紀錄通常可以減低其發生的機會。而低血糖一旦發生,就要立即補充含糖食物,外出時應該隨身攜帶糖果、餅乾以備不時之需。

積極的血糖控制能夠降低糖尿病所帶來的併發症,但一些錯誤的觀念會使得糖尿病病友延誤胰島素的治療。相信只要醫師與病患間能夠充分的溝通並且了解胰島素的使用方式,胰島素會是一項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武器。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 高醫 高醫 高醫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