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代社會飲食的精緻化,導致許多以前人類不曾受其影響的牙科文明病陸陸續續影響著你我的生活品質,比方說像是蛀牙,是的你沒看錯!蛀牙就是一種現代人類常見的慢性文明病,當然還有牙周病也是影響現代人生活品質甚巨的慢性病,在這些多方牙科疾病的侵擾下,輕微者可以藉由及早介入的牙科治療挽回與保留牙齒,但牙齒的疾病往往都是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是牙科醫師來不及拯救的階段,於是有許多人遭遇到拔牙後牙齒缺牙等情況。
近年牙科人工植體成功率高且能解決患者缺牙問題,但因植牙費用較高昂故並非普羅大眾都能接受植牙,此時停下腳步仔細看看口內,或許你就是那一些少數剛好具備自體牙齒移植術條件的病患喔!自體牙齒移植術顧名思義就是移植自己的一顆戰略地位較低的牙齒到戰略地位高的缺牙地方,進而解決缺牙的問題,也能改善整體咬合的咀嚼效益。如果看完前半段文章是不是覺得這個自體牙齒移植術聽起來是不是先進的牙科新技術呢?其實不然,自體牙齒移植術在牙科界已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術式。
或許你會納悶那為什麼以前很少聽過牙醫師介紹這個術式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第一點是戰略地位較差的牙齒最常見的來源就是智齒,但現代人類因為精緻飲食導致牙弓空間較小,空間小自然擠在最末端又是最後一個長的智齒就很常長不出來,變成所謂的埋伏齒(圖一),那既然缺少可以提供移植的牙齒來源,間接導致符合術式條件的病患就比較少。另外一點是這個術式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首先必須慢慢溫柔地把要移植的牙齒拔出來,接著又必須非常快速的將牙齒移植到它該去的位置,不然牙齒周遭維繫它存活的細胞會死掉,移植術就會失敗,以一些年份較久遠的資料顯示牙齒移植術的成功機率大概只在6-9成之間,落差非常大的原因就是這個術式非常看患者本身的口內「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圖一:下顎後方有一顆長不出來的智齒(黃圈處),在現代人中非常常見此種埋伏智齒(感謝蘇奕誠醫師提供照片)
但在電腦數位技術發達的年代,這個術式藉由數位智慧的電腦輔助,可以預先在電腦上進行條件的判讀甚至進行虛擬手術(圖二),更可以藉由3D列印(圖三)等技術輔助使得成功率上升,所以現代牙科文獻的資料顯示如果搭配電腦數位輔助,移植術的成功率可以上升到80~95%,藉由電腦數位技術的進步也間接幫助這個古老的術式慢慢回春(圖四)。

圖二、將模型與斷層數位化後在電腦介面進行條件判讀與虛擬手術

圖三、3D列印的複製智齒

圖四、成功移植流程並製作牙冠的智齒
雖然成功機率上升了不少,但如果跟人工植牙動輒98%-99%的成功率,牙齒移植還是低了不少,所以如果是追求高成功率的患者,人工植牙或許還是最符合你的需求。但若是預算不足或是擔心植牙手術等諸多考量,你也許可以詢問你的牙科醫師是否有做移植術的條件,或許你剛好就是那符合條件的少數病患喔!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