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若發生感染,不但引起疼痛不適,也會延遲傷口癒合,增加病友、病人家屬及健康照護系統沉重的負擔,事實上有許多危險因子可能延後傷口癒合,進而增加傷口的感染風險。例如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神經感覺缺損、血液循環不良及老化等因素,傷口遲遲不癒合增加細菌入侵,形成聚落的風險,慢性傷口延長發炎期,當細菌侵犯到深層傷口床中,引發局部或系統免疫反應,形成傷口感染特徵(化膿、艷紅色的肉芽組織、臭味、紅、腫、熱、痛等)。有一些細菌更惡毒,它們可以形成生物膜,抵抗醫療殺菌藥品。除了臨床的表徵,細菌培養報告是證實傷口感染的黃金標準,但培養曠日費時,而且有偽陰性的風險,所以需要其它輔助診斷的工具。
1.傷口面積評估:
慢性傷口可能因僅有部分治療效果及病人本身免疫能力等因素,三週都看不到傷口變小,這樣就有可能已經發生傷口感染。
2.傷口有味道及疼痛加劇:
因組織壞死會有蛋白質分解的腐臭味,傷口可能因細菌菌落增加激活了免疫反應,引發疼痛,醫療人員應針對此症狀進行進一步臨床或實驗室檢查,來評估病況。
3.細菌培養:
可由深部組織切片,針刺抽吸或棉棒擦拭來”採樣”進行培養,其中棉棒擦拭法因侵襲性較低,臨床上廣泛使用,但要小心有時無法採樣到生物膜內的細菌,造成”偽陰性”。
4.實驗室抽血檢查項目:
(1)C-reactive protein(CRP)發生感染時增加,且與感染程度正相關。
(2)Procalcitonin(PCT)手術傷口感染時增加明顯。
(3)使用細菌培養檢體進行細菌DNA檢測(利用RT-RCR複製原理)以辨認細菌種類。
(4)Bacterial Protease Activity(BPA)細菌水解酶治性,辨認細菌病理致病性。
5.影像學檢查:
用來偵測可能的深部組織感染源,臨床上可使用X光、電腦斷層影像、核磁共振影像、超音波影像、正子攝影,綜合運用判斷,另外有發射遠紅外線的溫差攝影圖像(thermography)可用來觀察發炎組織、自體螢光攝影(Autofluorescence)利用不同細菌分泌不同的紫質可引發不同螢光,來鑑別表淺傷口的菌種。
臨床上,我們總是希望有一種快速、經濟、非侵襲性、精準、步驟簡單,有鑑別度的感染檢查方法,只可惜這樣的理想,目前還不存在。醫療人員只能依賴目視偵察臨床徵象、實驗室檢驗、影像檢查及最新發展各式傷口評估裝置,共同為改變傷口感染而努力,期待在科技進步發展後,快速、不貴、非侵襲性、精準、步驟簡單的檢驗/檢查工具能漸漸發展出來。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
●高醫 |
|
下午 |
|
●高醫 |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