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在亞洲地區是一個對健康影響極大的疾病,自2016年起,大腸直腸癌已躍升為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癌症。而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更是一大挑戰。其三年存活率約為一半,五年存活率更僅剩五分之一。也因此,醫師學者們無不絞盡腦汁,找尋能突破現有治療侷限的契機。
在各項研究領域中,人體腸內菌叢是近年來備受關注且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一項學門。人體腸內菌叢是一複雜的生態系,估計人體內約有100兆個微生物細胞,會和人體腸道細胞及免疫細胞頻繁的互動,對於正常人的生理反應,有極重要的影響。若菌相失衡、有害菌滋生,便會衍生一系列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甚至影響腦部功能,當然,病變經長時間累積,就會誘發出癌症。如果以人體腸內菌叢為切入點,是否能找到改變治療效果的「X因子」,進而優化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成績呢?
近年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進步,高通量的定序技術,即所謂的「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開始普及,研究人員可以透過高通量的定序結果,去分析以前常被忽略的細菌、病毒和黴菌等與疾病的關係。得益於分析工具的躍進,我們現在可以更全面、快速的檢視人體腸內菌叢對大腸直腸癌治療的影響。事實上,許多菌株,如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鬆脆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均有文獻證實其可以影響腸道機能及人體免疫反應,進而促成大腸直腸癌發生。然而,這些結果並不能照單全收,直接應用於患者,因為人體腸內菌叢是活躍、動態的系統,會隨著環境、溫度、氣候、種族以及飲食習慣而改變。正因為如此,探索本土在地的資料尤為重要。
高醫大腸直腸外科本著服務、教學、創新的精神,近年來積極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發展多項科學探索計畫。我們採集並分析大高屏地區大腸直腸癌患者之糞便,利用Illumina
MiSeq
的次世代定序平台進行人體腸內菌種定序,再根據患者治療反應,比對出可能影響大腸直腸癌治療的菌種。目前已發現克雷白氏肺炎鏈球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具核梭桿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在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體內有較高的表現,而坊間常聽聞的乳酸菌(Lactobacillus)、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菌株。雖然這些只是初步的成果,但卻令人振奮,這些貼近南台灣土地的研究收穫,未來在解讀和應用上,可以更直接、以更短的距離讓患者受益。未來高醫大腸直腸外科將依據現有資料,再做更大規模的採樣分析及並更深入探討,做出南臺灣地域的「人體腸內菌相圖譜」,和各位一起對抗大腸直腸惡性腫瘤。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