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專刊
2023.02 第42卷第9期 執行編輯:蔡祥麟/王照元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早期消化道腫瘤之進階內視鏡治療
【回本期目錄】
胃腸內科   蔡一民  醫師 / 王俊偉  助理教授 (112年2月)

58歲的張先生平時自覺沒有排便困擾,但因為家父有大腸癌的病史,加上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四癌篩檢政策,所以前來本院進行糞便檢驗,結果意外發現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後來經衛生局通知至本院做後續大腸鏡檢查,發現升結腸處有一顆大約二公分的大腸瘜肉,與醫師討論後住院施行進一步的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在順利摘除完整瘜肉後經病理化驗得知是低度化生的腺瘤,因此免除了張先生幾年後可能會面臨的大腸惡性腫瘤轉變,甚至是需要切除局部大腸的可能性。

消化道是連接口腔和肛門之間的管道,包含食道、胃、小腸和大腸。消化道黏膜組織細胞一旦經歷異常化生就可能會進一步轉變為癌症,因此,如果能在癌前病變或癌症發生的初期即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往往可達到最佳的療效和預後。然而消化道黏膜層位在內表層,就像是水管的內面,癌變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不過藉由內視鏡檢查卻可一覽無遺。經內視鏡確診消化道早期癌或癌前病變後,即可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 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予以切除,這兩種進階內視鏡治療術皆屬於微創療法,不需切除胃腸道即可達到治療的目的,可保存消化道的完整性。

不同於一般的內視鏡瘜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於胃腸道病灶可進行較大、較深的切除,因此適用於大型瘜肉或腫瘤的根除。執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時,須先施予黏膜下層注射溶液將病灶鼓起後,再予以套切,因為黏膜下層注射會使緩衝的空間變大,所以在切除較平坦的病灶時,可以減少術中造成的併發症。但如果病灶較大(一般指大於2公分以上的病灶),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則是較佳的選擇,此技術是在黏膜下層注射溶液後,運用內視鏡電刀經由黏膜下層逐步剝離黏膜病灶以達完整的切除,其優點為能完整切除較大病灶且具有較低之復發率,但操作技術較高,治療時間較長,有較高之併發症(例如出血、穿孔等)。

再者,利用內視鏡所切除的病灶,還必須做進一步的病理檢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癌細胞侵襲的深度是否太深、是否有血管淋巴管的侵犯、是否屬於分化差的惡性腫瘤,如果以上三者有一項成立時,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的機率便會提高,這時就應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才能完整根除病灶。整體而言,對於消化道腫瘤的治療,利用傳統外科手術來完整切除腫瘤仍是屬於直接且有效的方法,然而針對消化道早期癌或癌前病變來說,進階內視鏡治療術則是另一項選擇,不僅治療成效與外科手術相當,現在也已成為國際治療準則的標準建議治療方式。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王俊偉      
下午   王俊偉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