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其中,心臟衰竭更為心血管疾病末期的表現。儘管醫藥技術進步,隨著人口老化,心臟衰竭的盛行率持續上升。心衰竭是一個複雜的慢性疾病,雖有許多新藥用來協助症狀緩解及改善生活品質,但末期心衰竭最終治療仍以心臟移植手術為標準。器官移植登錄中心即時統計,等待心臟移植的病人約有200人左右,由於捐贈來源有限,每年僅有70-80位病人能夠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等待移植的過程中,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導致其他器官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將嚴重影響移植的成敗,因此如何落實術前、術後照護是心臟移植成功的關鍵。
當醫師告訴你「你的心臟功能很差可能要考慮心臟移植了」,轉介到外科評估移植時,病人通常都是不知所措,等到回過神來已經忘記醫師解釋的內容,別擔心,這時候會有個案管理師來協助您。個管師評估後會按照病人的需求提供適當的照護:
(一)移植前:
當病人有意願接受移植評估時,說明移植評估流程與相關檢查的內容,了解病人對移植手術的期待,減輕病人與家屬的焦慮。透過會談,了解病人社經地位與家庭支持程度、疾病認知及服藥遵從度,並轉介相關需求科別。追蹤病人的各項評估檢查報告並與移植醫師討論,準備健保審查文件。優化病人移植前的狀態,教導病人心衰竭自我照護注意事項,提供諮詢專線並定期電訪,即時了解病人返家後的身體狀態,可於心衰竭狀況開始惡化時儘速安排就醫治療,降低其他器官衰竭與死亡的可能。
(二)移植時:
接到配對通知後,了解捐贈者的基本資料與器官狀態,聯絡移植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器官,聯絡病人了解病人接受移植手術的意願,病人到院後,安排交叉配對試驗與移植手術術前準備,同時安撫病人與家屬的情緒,降低焦慮。
(三)移植後:
移植後須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抗排斥藥物會讓免疫力下降,因此日常生活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當病人轉入一般病房時,個管師會開始教導病人認識藥物、處理因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讓病人了解定時服藥重要性。病人要學習監測急性排斥及感染症狀,並能在身體出現異狀時通報個管師,協助就醫治療。出院後定期門診追蹤,個管師也會在門診訪視,了解病人返家是否有不適之情形、藥物副作用並澄清病人的疑問與解答,登錄病人抽血與檢查相關數據,長期追蹤病人的變化與慢性排斥的徵象。
心臟移植是目前治療末期心臟衰竭最有效的方法,生命得以延續且改善生活品質。心臟移植並非靠一人之力就能成功,從移植前的評估與教育、捐贈者的選擇、手術方式、術後加護病房急性照護,轉入普通病房的慢性照護,延續至出院返家的自我管理長期追蹤,每個時期都需個管師的與相關醫療團隊協助,個管師就像是移植病人的最佳戰友,讓您的「心」生活走的穩、走的長久。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