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醫學」專刊
2023.03 第42卷第10期 執行編輯:盧怡旭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冠狀動脈慢性全阻塞之介入治療
【回本期目錄】
心臟血管內科   邱正安 主治醫師 (112年3月)

吳先生平時忙於經商,生活忙碌,飲食不正常,菸酒不忌,好不容易抽空至本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詳細的健康檢查,結果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均有瀰漫性的斑塊,尤其是右冠狀動脈疑似百分之百的狹窄,加上心肌灌注掃描顯示右冠狀動脈支配的區域也同樣呈現缺血的狀態,因此接受門診醫師的建議,住院進一步檢查。

果然,心導管的檢查,如同電腦斷層的檢查結果,三條冠狀動脈都有瀰漫性的狹窄,而且右冠狀動脈最為嚴重,自開口即完全阻塞;如果不是另外兩條動脈發展出側枝循環來幫忙,可能心肌灌注掃描出現的就不只是缺血而已,而是梗塞導致心肌細胞壞死了。

由於心肌灌注掃描估計吳先生的心臟功能已經出現異常,代表心臟收縮功能的左心室射出率(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簡稱LVEF)已經降低到35%(正常為60%,低於40%可以定義為心臟衰竭),整個冠狀動脈的血管硬化嚴重程度按照心臟解剖分數(SYNTAX score)計算,已經達到嚴重程度的33分,估計長期的預後應該以繞道手術較為合適。在心臟內外科團隊與吳先生討論病情以及各種處置方案,吳先生決定採用介入治療,先處理供應右冠狀動脈血流的左前降支,之後再將最嚴重的右冠狀動脈開通。

慢性全阻塞,是指血管100%完全阻塞,導致血流完全無法通過血管提供氧氣與養分。與發生急性阻塞的心肌梗塞不同的是,慢性的完全阻塞較少發生立即致命的併發症,但是也由於阻塞的時間較久,所以治療的困難度增加、時間較長,顯影劑用量與輻射線暴露量顯著增加,同時也需要特別設計的治療工具。血管開通後,因為病灶長度更長、斑塊更多、鈣化更嚴重,建議使用藥物支架能夠盡量完整的覆蓋,不但要有良好的技術與器械,還要耐心以及信心,可以說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最後一哩路。幸好吳先生在我們心導管室介入治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小心的在眾多可能的側枝循環中,尋找合適的通道,輕柔的通過彎曲的羊腸小徑,再用銳利的導線鑽出一條路來,最後順利用汽球擴張血管,最後植入支架讓血管重新恢復暢通。吳先生也於次日出院返家休養,現在持續在本院門診追蹤治療中。

血管硬化是長期累積的,我們固然擁有足以對抗的技術,但是更重要的是平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避免慢性全阻塞的發生。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0115)        
下午     高醫(0115) 大同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