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一位心肌梗塞的病患,但是快篩陽性,可以轉到你們那兒處理嗎?」
2022年3月起,新冠肺炎經歷一年多的完美防堵之後,台灣終於迎來本土的流行。它具有高傳染力,迅速在社區內傳播,截至2023年一月底為止,已經造成將近950萬人感染以及1萬6千多人死亡。它變化快速,原有的疫苗迅速失去保護力,甚至所謂的「無敵星星」,亦即確診之後產生的暫時抵抗力,也很快失去作用,院內同仁已出現再次感染,必須接種更新型的次世代疫苗才能因應。
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容易傳染給心血管疾病病患,特別是高齡患者,雖然目前我們有抗病毒藥物可以輔助治療,但是對心血管介入團隊而言,緊急打通血管是一項必須且重大的挑戰。因為在搶救病患的過程中,還必須同時保護自己;更必須妥善規劃處置流程,避免院內群聚感染去引發後續的醫療量能降低及疫情的惡化。
針對心血管疾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處置,主要是能夠早期確保心臟的冠狀動脈的暢通。目前台灣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採用介入治療的方式,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包含醫師、放射師、護理師),把血管擴張、血栓吸除、最後放入支架。然而,因應新冠肺炎,病人到院時的篩檢與醫護人員自身的防護措施,延長整個救治的過程。此外,治療時必須戴N95口罩,雖然有效屏蔽感染,但是長期配戴容易造成呼吸困難、出現二氧化碳堆積的現象,如果要治療複雜的病患,時間一長,易造成專注力與判斷力下降;直接接觸病患必須穿著防護衣,隔絕效果一流,但是透濕與透氣性不佳,一下子就滿身大汗,為了拯救任何一位垂危的病患,整個團隊的身心所接受的考驗,實非外人所能體會。
一般心導管室設施在無菌以及感控的法規要求,並不像開刀房這麼高,也不像負壓隔離病房可以真正控制空氣的流動。不過本院的整合性心導管室,暫停90分鐘的冷氣空調,在團隊成員可以承受的狀況下以及不影響儀器的操作的前提下,證實可以達到接近負壓隔離病房的效果,對維護團隊成員的醫療量能,減輕院方的感控壓力,十分有效。我們也將這個成果公開,分享給其他的團隊參考。此外,在心臟學會的治療共識中,也有建議可先使用傳統的血栓溶解劑做藥物治療,再擇期安排心導管檢查的方式。最後,希望大家可以體諒我們的辛勞,為我們加油打氣!我們高醫緊急介入團隊將排除萬難,一本初衷為南台灣民眾的健康,繼續努力下去!

待命中的導管團隊,除了要調整空調並且做好環境的隔絕之外,團隊成員需依次穿上防護衣(右)、鉛衣(中)、和無菌手術衣(左)才能開始為新冠肺炎的病人做緊急介入治療。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許栢超 主任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小港 |
|
|
|
下午 |
|
●高醫 |
|
|
|
|
夜診 |
|
|
●高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