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醫學」專刊
2023.03 第42卷第10期 執行編輯:盧怡旭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向導管室老兵致敬
【回本期目錄】
 
心臟內科  盧怡旭 主治醫師 (112年3月)

要說到財哥對我們高醫心導管室,我們心臟內科的發展,甚至對年輕放射師人才養成,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

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及病患的需要,放射師的工作已經不僅是單純叫號請病人進X光室拍X光片這麼簡單而已。嚴冬的深夜被酒駕撞傷造成複雜性骨折,手臂血管斷裂,但是深具彈性的動脈整個攣縮起來,遍找不著,必須立刻進行血管造影,才能及時挽救一隻年輕的臂膀。在有限的設備下,年輕的財哥與放射科的學長,配合彼時還很年輕的陳英富教授,在手術前及時協助找出血管及時接合。其他如謝建勳教授、洪純隆教授、周敏雄醫師……,高醫不眠不休的為守護南台灣的健康而努力。高醫的放射師,也正式開始廿四小時,隨時在簡陋的檢查室待命,隨時準備搶救任何一條生命。

進入1980年代,心臟科在冠狀動脈疾病以及心律不整的治療也開始介入治療的篇章,還記得許勝雄教授剛剛開始為病患做心導管時,還必須等待膠片清洗出來(後來好一點,變成一捲一捲的膠片,可以用專門的放映機觀看);賴文德教授針對心律不整治療時還得用一捲一捲的熱感紙記錄治療過程。財哥和阿丹、小夢學姊陪伴我們這些新血,追隨著前輩的腳步,逐漸成長。

隨著時代的進步,影像科技也進入數位時代,1998年第一導管室在現址成立,但是還需將類比的影向轉換為數位檔案,到2005年第二導管室採用雙腔、雙平板數位導管儀,才進入原生數位影像的時代。2000年高醫心臟內科開始廿四小時緊急心導管,複雜病變案例的激增也需要更精確的影像技術(例如血管內超音波),或者是額外的器材克服困難通過的病灶(例如克服鈣化病灶的旋磨導管、開通慢性完全阻塞的斑塊的導管),財哥和導管室團隊總是不斷的精進自己,使心導管團隊的實力不斷提升,使我們面對這些頑強的病灶時不是孤立無援,而是在所有團隊的支持下一次又一次地解決病人的難題。

除了冠心症與心律不整的介入治療之外,結構性心臟病(例如瓣膜異常、先天性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腦部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也逐漸變成成為導管室的日常,導管室也同時支援小兒心臟科、心臟外科以及神經外科的介入治療。除此之外,醫療品質提升的腳步,也沒有停歇。除了醫學中心評鑑、緊急醫療能力分級的評鑑,甚至JCI國際評鑑,財哥也沒有缺席。

雖然財哥在大家的挽留中還是選擇退休,目前進行中的第二導管室整建以及高醫岡山醫院的新建工程,都還需要借重財哥的經驗與智慧。一日高醫人,終身高醫人,這就是財哥的寫照。財哥,感謝您!您辛苦了!

林見財組長(左一)以及晉丹慈(右二)、湯旻華(右一)兩位放射師在導管室的付出,使本院心臟科的介入治療日漸成長。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盧怡旭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0123)  
下午 高醫(0123)          
夜診       高醫(0108)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