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檢查在科技日新月異之下,發明了很多非接觸的檢查儀器,因此只要配合度高的患者,配合技術員當下的指示,幾乎都可輕鬆完成檢查。但當遇到有智能障礙或無法溝通、聽障、駝背、低血糖或心臟血管疾病等等之患者,困難度相對就會提升很多,至於如何請家屬與患者跟技術員配合則是本文的重點。家屬無需太緊張而嚴格要求受檢者一定要完成檢查,應盡量配合技術員一起引導即可。今日不行,還有下次,只要在家多跟患者練習溝通,下次就診就會慢慢進步。
來到眼科求診第一步驟就是視力檢查,視力是指視覺能力,是用「國際標準視力表」上的C或E去測量,此檢查需患者配合表達視標缺口,是主觀檢測的『中心視力』。因此患者的理解能力與溝通能力非常重要,當患者無法溝通或特殊方式才能引導指出視標者,家屬需事先告知技術員,因為病人亂比會造成視力結果有誤,進而影響到醫生的判斷,所以當遇到病人無法溝通者則不勉強,到診間由醫師評估後再作一些非主觀之理學檢查,家屬無須太著急去勉強病人完成。
檢查時遇見聽障患者,則會使用紙筆文字溝通或看著患者慢慢且略大聲說話,來讓患者明白如何配合檢查,但時常因音量提高,部分家屬誤以為檢查人員對病人耐心不足且很兇,其實當下只是為了讓患者聽見指示進而完成檢查,所以當遇見聽障患者時醫療人員常需家屬在場並從旁協助,因患者對於家屬的音頻較為熟悉比較容易聽到指示。
臨床上有位3歲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剛到眼科就診時,每每檢查總很抗拒,一直哭鬧不願配合,雖然他不會表達視標缺口方向,但我們可以試試利用自動驗光儀測出參考度數讓醫生作參考。過程中技術員會利用小朋友可理解的話語或喜歡的動畫角色來引導他們專注儀器裡的目標,像是『哇~你看~是赫莉和波麗在小房子前面嗎?』『那他們手上拿著你愛吃的草莓冰淇淋嗎?』同時也需要家屬協助穩定小朋友的頭,讓孩子可以穩定靠在儀器下巴架上,因小朋友通常只願意讓熟悉的家人碰觸;在小朋友多來幾次熟悉檢查環境及過程後較能配合每次的追蹤檢查。那位小朋友現已經5歲雖然還無法表達視標缺口方向,但在家屬的陪伴引導鼓勵且少責備下,現在已經願意配合且主動把頭靠在驗光儀上。所以多增加小朋友自信心,每一次就診就會有所進步。
眼科儀器多數需要病患將頭部及下巴靠於儀器的下巴架上,所以當駝背或肢體障礙患者靠上下巴架時,身體會呈現傾斜狀態,因此為了安全考量,患者四周需有人扶著否則易有跌倒受傷風險。也可改選其他不需挪動患者位置減少受傷風險的檢查,例如接觸式眼壓計、手持式驗光機、間接眼底鏡、B
SCAN(超音波)。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低血糖患者需作侵入性檢查時,需要更多加謹慎考量,因檢查當下昏倒及臨時狀況的比率高於一般患者,因此技術員執行侵入性檢查時都會要求家屬務必陪伴參與。
伴有身體共病患者來眼科檢查時,非常需要家屬的主動陪同協助,並且大家一起有耐心且多鼓勵患者,就有可能完成這困難的任務。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