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靈魂之窗-
從眼睛看身體疾病」
專刊
2023.04 第42卷第11期 執行編輯:許淑娟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回本期目錄】
眼科部   賴昱宏 助理教授 (112年4月)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兒童失明的重要原因。據估計,每年全世界大約有超過2萬個孩子因此而失明。新生兒的照護進步很多,不過隨著很小的早產兒的存活率增加,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數目還是增加的。出生週數在31週以下、或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大約會有2到4成的機率會發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出生週數與出生體重是決定一個早產兒是否會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最重要因素。出生週數愈小、出生體重愈輕,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機會愈大。因此給予孕婦妥善的照護就相當要緊。特別是媽媽如果有多胎懷孕、孕期感染、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另外,抽菸或使用毒品,也是造成早產的原因。所以除了孕婦的自我照顧之外,整個社會對孕婦照護的友善與支持也十分重要。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可分為5期,第1期最輕微、第5期最嚴重。不過如果發展到第4期(視網膜部分剝離)或第5期(視網膜完全剝離),視力的預後都不好。治療的依據除了考慮分期,還會觀察是在哪一區、有無附加病徵等。如果符合治療標準(第一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則會建議治療。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除了傳統的冷凍治療、雷射治療,目前衛福部已經有核准一種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透過玻璃體注射可以治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目前的證據顯示,對於分區上比較小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有不錯的效果。不過缺點是往往需要比較長的追蹤期,有的甚至要追蹤到矯正年齡25週(大約矯正年齡6個月大)。所以如果是分區上是比較大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或許雷射治療還是比較好的選擇。再者,即使科技再進步,也無法保證可以讓每一個早產兒的視網膜病變都不會惡化,如果不幸進展到了第4期或第5期,通常都需要手術。

早產兒出院之後,仍應定期追蹤眼睛。早產兒比較容易有發展的問題,例如腦性麻痺、智能、視覺、聽力、乃至一般性的健康問題。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孩子,無論有無接受治療,日後視力通常會比足月兒不好,而且也比較容易有高度近視、散光等屈光異常。此外,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孩子,在日後也可能會有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斜視、弱視、眼球震顫等。

早產兒的照護,需要多科別、跨單位的合作。新生兒科加護病房、開刀房、麻醉科、復健科、營養室、眼科,乃至許多相關次專科:小兒外科、小兒心肺科、小兒神經科、感染科…等共同照護孩子的健康。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