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血液疾病」專刊
2023.06 第43卷第1期 執行編輯:卓士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血色素/血小板過高:談骨髓增生症
【回本期目錄】
血液腫瘤內科   杜政勳 主治醫師 (112年6月)

骨髓增生症常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後天的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也稱為骨髓增生性腫瘤(MP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主要可分為三種: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olycythemia Vera, PV)、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表現常無特異性症狀,常見的症狀與老化相似,包括: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脾臟腫大、腹脹、食慾不振。但嚴重時,甚至會造成伴隨著生命危險的併發症,如血管血栓、急性白血病。然而骨髓增生症並不常見,症狀也不具有特異性,因此文獻顯示,即便是在西方先進國家,這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平均約莫兩年。

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olycythemia Vera, PV)

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最常是因為骨髓造血幹細胞中的JAK2基因突變,造成骨髓不停地製造紅血球,大多時候也會同時製造過量的血小板與白血球,可以藉由非侵入性的方式,如1.血紅素/血比容;2.基因檢測;3.紅血球生成素的濃度;或是侵入性的檢查,如骨髓切片做為診斷依據,因為有20%的患者會有早期骨髓纖維化的情形,建議患者接受骨髓切片才能發現早期骨髓纖維化的跡象。

治療主要是以「降低血栓的風險」為基礎,將患者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兩個等級,如果患者大於等於六十歲,或是曾經有過血栓病史,即為高風險患者,如果患者小於六十歲且沒有過血栓病史,即為低風險患者。低風險患者主要以低劑量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及透過放血(phlebotomy),將過多的紅血球從循環系統釋放出來,並希望控制血比容在45%以下,以預防血栓;高風險患者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羥基脲(Hydroxyurea, HU)口服化療藥物的治療,目的是抑制骨髓造血幹細胞,降低並控制血球數。近年美國、歐盟以及台灣等多國核准新型長效干擾素(ropeginterferon alfa-2b)用於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治療。台灣於111年9 月 1 日通過,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

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肇因於骨髓中的巨核細胞製造過多血小板所致,常見到患者血中的血小板數目常會超出600x103 /uL,除了會出現頭痛、頭暈、衰弱及四肢感覺異常等非特異性症狀之外,約60%的患者有脾臟腫大的現象,20%的患者併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致命性的血管栓塞性疾病,5%的患者出現瘀青、流鼻血或胃腸出血等症狀。診斷標準包括1.血小板數目超過450x103 /uL;2.骨髓中巨核細胞增生;3.基因檢測出現JAK2、CALR或MPL的基因突變。

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治療也是以「降低血栓的風險」為基礎,年紀大於等於六十歲,或是曾經有過血栓病史,或是血小板數目超過1,500x103/uL即為高風險患者,除了低劑量阿斯匹靈外,須以hydroxyurea(羥基脲)或anagrelide (Agrylin(安閣靈)等藥物積極控制骨髓細胞的異常增生來降低血小板數值;低風險患者則以低劑量阿斯匹靈治療。

據報導指出,骨髓增生症(MPN)患者發生血栓風險是健康的人的 4 倍以上。臨床上曾遇到不管是年輕人或是年紀大的患者,已經出現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才被診斷出來,實在十分可惜!若常規血液檢查有異常,不管是過多、過少,都要進一步尋求醫師的評估與複檢,希望民眾發現相關臨床症狀能即時就醫。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癌症中心(2504)   血液腫瘤內科(0105)    
下午       血液腫瘤內科(0105)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