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是免疫功能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正常的情況下,檢測的數值大多介於4000~10000/uL之間。這個標準是代表大部分健康人的白血球數值落在這當中,但醫師在實際臨床執業時不會單看白血球數量多寡來判斷是否身體出現狀況,而是要搭配其他問診、身體檢查和其他檢驗綜合判斷,例如嗜中性球、淋巴球數量,或是否出現不成熟的白血球,以及發生時間的長短。
對於大部份發現白血球數值偏低的情形都是短暫而且不會造成明顯抵抗力的下降,例如因為感冒病毒的感染而造成的白血球低下通常一週後都會自己恢復。然而有時是因為營養缺乏,例如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等。對癌症病人而言,造成白血球減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治療相對應的副作用,例如放射線治療以及化學治療。此外,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白血球低下。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導致的白血球低下,都會使病人感染的風險增加,嚴重時甚至會需要住院治療。然而如此嚴重的潛在風險病人卻不容易有症狀,大多要在發生感染後,才會出現感染的相關症狀,像是發燒、畏寒、腹瀉、排尿疼痛、咳嗽有痰、呼吸困難等。
誠如上面所述,由於導致白血球低下的原因十分多元,因此詳細的檢查與診斷,配合適當的治療是唯一的治療途徑。在營養素缺乏時適時補充,治療與控制自身的疾病也能有效的避免白血球的持續低下。部分病患可能是因為癌症化學治療而導致白血球低下,化學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對於生長較快的細胞影響會較大,除了腫瘤細胞外,白血球的生長也易受到抑制,而引起白血球降低的副作用。而白血球下降的程度會因使用藥物的劑量、種類以及病人自身的造血功能、營養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不過通常在治療結束後的7-14
天會達到最低,然後再慢慢回升。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很嚴重的白血球低下,只要觀察等時間過去即可。但如果病人的白血球數下降的太多,醫師可能會延後下一次的化學治療並給予「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也就是俗稱的小白針,來刺激骨髓製造白血球,提早讓白血球的數目恢復,以避免白血球繼續往下掉而造成感染,同時使白血球的數目足夠可如期接受下一次的化學治療。
除了按照醫師安排的時間回診抽血以及治療以外,白血球過低時,可以優先選擇高蛋白、高熱量及含豐富維生素 C
與礦物質的食物,提供骨髓製造白血球的材料提升免疫力,例如全熟的肉類、雞蛋、牛奶跟魚類;同時,配合其他的食物均衡飲食,也能促進身體因化療而導致的疲憊與加速恢復。病患需要避免未處理之新鮮水果、生菜、生蛋、含酵母菌類奶製品(如:優酪乳、優格、養樂多等)、生奶製品(如:生食起司、乳酪、奶油等),因為這些生鮮食材可能裡面有細菌,平時吃的時候沒有發生事情,但當白血球低下時可能引發嚴重的感染。同樣地,會建議飲用蒸餾水或煮開的水,不建議食用市售冰塊、冰品,以避免生水中的細菌造成感染。
個人衛生方面,女性每次如廁後以溫水清潔肛門及會陰部,擦拭方式須由前往後,以預防大便污染尿道造成尿道感染。仍有月經者則避免使用陰道沖洗器及衛生棉條等,月經來臨時,應常更換衛生棉,以避免感染發生。保持口腔清潔時,要使用軟毛牙刷刷牙,並於每次飯後清潔口腔,視情況使用牙線;如果有紅腫或是潰瘍則應每1~2小時以食鹽水或漱口水漱口一次,以預防口腔黏膜炎產生。
白血球低下在沒有適當的追蹤治療,病患可能會因為免疫力低下而產生感染。在2023年的今天,藉由完整準確的鑑別診斷,以及適當治療的給予,白血球低下而引發的感染發生率已經大幅降低,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