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專刊
2023.07 第43卷第2期 執行編輯:林皇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透過生理回饋治療-找到放鬆要訣
【回本期目錄】
高醫精神醫學部  張敬俐 護理師 (112年7月)

『阿英身體有些不舒服症狀已經很久了,陸續出現胸悶、心悸、頭痛、疲倦、睡不好、難以專注等狀況,她因擔憂心臟有問題,先是掛了心臟內科門診,心電圖檢查正常,後又看了胸腔內科、神經內科,做了很多項檢查,阿英眉頭深鎖地訴說著‟醫師都說檢查沒特別問題,但我就是覺得身體不舒服,怎麼休息也沒用,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快速變遷與高度競爭的世代,這是身心科門診很常見的案例之一。人在情緒緊張焦慮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系統會被活化,此時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冒汗、血壓血糖上升、腸蠕動減緩、靜不下來等生理變化;反之,在情緒放鬆時,副交感神經系統會活化,出現呼吸平緩、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等現象,讓原本緊繃的身體可放鬆下來,達到休息的效果。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相互拮抗並同步協調,使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得以順利運行。若長期處於慢性或高度壓力、焦慮或憂鬱影響下,便有可能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也就是處於「無法良好調整個人在情緒及生理上的緊張與放鬆狀態」。初期不舒服或許還不到疾病診斷程度,但也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若長期置之不理,就有可能進展為身心疾患。前來身心科求診的個案經醫師全面性問診評估及安排相關檢查,依個案狀況或許需使用藥物治療,因情緒延伸而來的身體不適若併用其他輔助方法效果會更佳,臨床身心科很常採用的就是生理回饋治療。

研究顯示生理回饋可應用於緩解焦慮情緒、減輕頭痛與慢性疼痛、訓練自我覺察與專注力等。所謂生理回饋治療,是透過生理回饋儀,測量肌肉活動電位、心跳、體表溫度、皮膚導電度、血壓、腦波、呼吸速率、末稍血液流量等生理數值;治療者透過生理回饋儀實際測量,搭配帶領練習腹式呼吸、放鬆冥想、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技巧,引導個案看見自己在不同狀態下的生理反應,治療者分析解釋數據以強化個案對身體各項反應的覺察,從中引導個案學習如何透過生理訊號的回饋來進行自我覺察及自我調節,當個案較能面對且接受自己的狀態時,就有機會將壓力反應化為助力。

由於生理回饋治療必須使用生理的感應及各種知覺感官的感覺來達到治療目的,因此接受治療的個案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且能積極參與治療計畫,藉此提升自我覺察及學習自我調節,即能有效改善壓力帶來的情緒衝擊、認知改變與身體不適等症狀。

生活再忙仍得關照自己的身心靈,若您想體驗生理回饋治療,可以掛身心科門診,經由醫師評估及轉介安排。

高醫精神醫學部情緒管理中心諮詢專線:0203-06580(您讓我幫您)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