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憶不再清晰,現實變得模糊,感覺自己存在的時空逐漸混亂,現在與過去、事實與想像紛亂地交織在一起,伴隨而來的焦慮、恐懼不被理解,快樂與悲傷被隔離於外…這些苦痛僅是失智症的一縷投影,映出疾病的冰山一角。
高齡化社會已成事實,退化即為不可忽略的難題。依照台灣衛生福利部於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13人即有1位符合失智症(另稱:神經認知障礙症),依照民國110年底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在台灣每74人可能即有1位符合失智症之診斷,而人口老化的趨勢將會使失智症的盛行率不可避免地持續攀升。在近年來失智症透過醫療衛教、大眾媒體終於逐漸被大眾認識,然而這樣的疾病又該如何被治療呢?
失智症治療可以分為「延緩認知退化進程」以及「改善行為精神症狀」兩部分,方式又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針對認知退化這部分,目前在臨床上,仍沒有藥物可以反轉或永遠暫停進程,然而藥物的介入能讓個案獲得更多時間為自己的生活作妥善安排。延緩認知退化進程的藥物目前分兩大類,第一大類是膽鹼酶抑制劑,常用藥品為愛憶欣(Aricept,
Donepezil)、憶思能(Exelon, Rivastigmine)等,第二大類是NMDA受體拮抗劑,如威智(Witgen,
Memantin)。除了口服劑型外,因應副作用的減少與遵從性的提升,也有部分藥物推出滴劑或是貼片等使用方式。藥物選用仍須考慮疾病類型、症狀嚴重度以及個案耐受性,故應經由醫師妥善評估。令人期待地是,近年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快速批准了嶄新機轉的失智症藥物上市,脫離了過去的藥物設計,新的機轉致力於直接清除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沉積進而改善認知功能的惡化,目前上市的藥物有2021年的Aducanumab以及2023年的Lecanemab,臨床實驗顯示可減緩認知退化的速度。雖然新藥發明讓失智症治療浮現新的契機,然而目前台灣尚未引進這種新藥,實際臨床改善效果以及可能副作用仍有待時間驗證。另一方面,延緩認知退化進程的非藥物治療主要為認知訓練,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設計認知活動,或是增加外在刺激與新事物學習,增進失智症個案動腦的機會。
行為精神症狀為失智症個案在持續退化過程中可能伴隨的表現,包括淡漠、焦慮、妄想、幻覺、激躁、憂鬱、睡眠問題、飲食問題、異常行為等等。目前行為精神症狀第一線治療方式為非藥物治療,主要仰賴其照顧者的配合,協助個案應對現實上之限制、提供熟悉且穩定的環境、維持固定且有結構性的日常作息、矯正感官缺陷、給予有效的應付策略、訓練照顧技巧,如:不直接對質、轉移注意力、指令單純化、增強良好行為等等。若是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精神行為症狀具危險性時,才考慮藥物介入。藥物選擇包含抗精神病藥、抗憂鬱劑、或是鎮定安眠藥物等,依循副作用最小及最低有效劑量的藥物選擇原則,在症狀改善後盡可能降低劑量及慢慢停藥。
失智症在治療上,雖然目前仍無法被完全根治,但最重要的目標仍是讓失智症個案能維持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狀態,讓家屬能夠盡可能減輕照顧負擔,盼望讓照顧更加周全完善。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方怡雅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黃美鳳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