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的李小姐是一名家庭主婦,一年前先生罹患癌症後她更必須負擔照顧先生的工作。雖然依舊能把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李小姐發現自己變得更容易擔心焦慮。從先生追蹤檢查的結果到血壓心跳的變化,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讓李小姐煩惱到睡不著,甚至這樣的狀況並沒有隨著丈夫的治療結束而緩解,連平常的食衣住行瑣事都能讓李小姐感到焦慮,不停煩惱的結果除了讓李小姐每晚輾轉難眠,也使她白天坐立難安而且更容易發脾氣,惡性循環之下更讓她常常覺得疲倦、難以集中精神。最近李小姐也因為肩頸痠痛、心悸、腸胃不適等問題陸續到不同科別看診,但一系列檢查都沒有異常發現,其中一位醫生建議李小姐可以到精神科評估是否可能有「焦慮症」的困擾。
「焦慮症」在醫學上正式的診斷名稱為「廣泛性焦慮症」,顧名思義就是於許多的事件或活動有過度焦慮和擔憂,慢性持續至少6個月且有此症狀的日子比沒有的多。這樣的擔憂使人覺得難以控制並可能合併以下症狀,且這些症狀已造成顯著的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減損:
(1)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
(2)容易疲倦
(3)注意力難以集中,腦中一片空白
(4)易怒
(5)肌肉緊繃
(6)睡眠困擾
廣泛性焦慮症的盛行率約為2-3%,而女性的盛行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且多數在30歲左右開始尋求醫療協助。當人遇到壓力時都可能會出現焦慮的情緒,這是由大腦及自律神經系統等共同控制的正常生理反應。然而當這套系統失靈的時候就會出現上述的症狀,也就是說「焦慮症」其實是大腦及神經系統生病的表現。焦慮症的個案同時也有很高的機率合併其他精神疾患如恐慌症、憂鬱症等,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焦慮症」可看精神科或身心科。當您來到診間,醫師除了了解您的困擾外,第一步需要排除症狀是否是由身體疾病造成,如甲狀腺問題。第二步則是擬定治療計畫,「焦慮症」的治療可以分成藥物及非藥物。常見的治療藥物包括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苯二氮平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苯二氮平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屬症狀治療,藥效過後症狀可能再出現。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比較能從根本改善焦慮情緒,但需規則服用至少4-6週效果較顯著。而非藥物的治療包括透過身心放鬆來改善焦慮,例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瑜珈、冥想、音樂、芳香等;也可以藉由心理治療來調整自己的思考模式、減少會引起焦慮的念頭。目前的醫學研究顯示並沒有哪一種治療效果更好,但如果能合併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將更有效地改善您的困擾。更重要的是,「焦慮症」即便緩解了也是有可能再復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壓力因應技巧,包括適當地宣洩情緒及自我放鬆,是長保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林柏成 主治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