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專刊
2023.07 第43卷第2期 執行編輯:林皇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思路上的剎車失靈—談強迫症
【回本期目錄】
大同醫院 精神科   黃伯穎 主治醫師 (112年7月)

一談到強迫症,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的是網路上時常出現療癒影片,看到排列整齊的瓶罐或完美堆疊的圖形,讓人身心舒暢,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強迫症,卻是如影隨形的噩夢,在患者的腦內重複播放著不舒服的念頭或畫面,也迫使他們反覆地從事檢查、清洗…等行為,就像是大腦的剎車系統失靈一般,過去甚至有人將其比喻為希臘神話中被懲罰推巨石上坡的薛西佛斯,日復一日地和自己的念頭對抗,無法好好休息。

「我剛剛開車有撞到人嗎?」

「我不馬上洗手的話,會感染上疾病。」

「剛剛內心冒出好多褻瀆神明的想法,我會遭到報應嗎?」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盛行率約為2-3%,是繼憂鬱症與物質成癮後,第四大常見的精神疾病,其症狀主要分為「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強迫思考」的內容往往五花八門,包含了反覆出現的念頭 (像是擔心碰到物品會被弄髒、感染疾病)、自我懷疑的想法 (門窗有沒有鎖、一路上開車有沒有撞到人),甚至是一些令自己不安的畫面或衝動 (腦中出現情色或傷害別人的畫面,抑或是褻瀆神明的穢言);而「強迫行為」則是為了降低上述想法帶來的不適感和焦慮,而從事的行為,包含反覆洗手、洗澡、再三檢查確認等,嚴重者一天可能會花上好幾個小時與這些症狀對抗,造成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強迫症的成因與腦部相關,臨床研究上,強迫症與腦部前額葉皮質、基底核以及血清素濃度等部分的異常有關,也有少部分的個案與兒童時期的病毒感染以及免疫調節有關,除了生理因素外,個案的個性特質、成長背景、環境壓力以及社會文化,也在強迫症的症狀以及嚴重程度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發展或是新冠疫情的爆發,強迫思考與行為的樣貌,也可能逐漸圍繞這些議題產生,像是擔心資訊外洩或者是反覆檢測是否感染新冠肺炎。

強迫症的治療主要包含藥物治療以及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五到七成個案的症狀,若再搭配行為與心理治療,可以讓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目前的首選是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為第一線用藥,而藥物在大腦的作用,從服藥到發揮效果,通常需要四週到八週時間,了解藥物特性並規則治療,才能達到最大療效,此外,接受像認知行為治療等介入,透過循序漸進的練習與暴露不反應治療,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在治療過後,得到改善,一步步回到原本生活的軌道。

而身為強迫症患者的家人與親友,也能夠在治療的過程提供支持與陪伴,因為強迫症的患者通常都具有病識感,縱使了解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已經太過度,卻無法控制而感到挫折,甚至越嘗試壓抑,症狀反而變本加厲地襲來,更可能因為擔心他人的不理解,而不敢向旁人求助或就醫治療,多一份關懷與傾聽,鼓勵個案就醫尋求協助,並培養日常生活中的休閒嗜好與放鬆方式,讓我們一起在這條剎不住的思想道路上,學習慢下來,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精神科(1101)   大同大同  
下午          
夜診 大同     大同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