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健康」專刊
2023.08 第43卷第3期 執行編輯:許超群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肺病的非藥物治療—肺復原
【回本期目錄】
胸腔內科 許端容 呼吸治療師 / 李玫萱 主治醫師 (112年8月)

「肺復原」又稱「肺部復健」,是肺部疾病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嚴重的肺病病人在接受藥物或其他治療後仍有呼吸喘促、疲憊或運動耐受性不佳,以致無法從事日常活動,這時加上肺復原治療往往能讓病情獲得進一步的改善。在肺病穩定期或急性惡化期之後,肺復原皆有助於病人病情穩定、症狀改善、提高運動耐受性、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並降低住院頻率。除了在肺復原室透過一些設備來協助排痰並鍛鍊肌肉力量外,肺復原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透過呼吸治療師的衛教與指導,協助病人進行健康行為促進,並學會居家自行復健。因此,肺復原是極重要的肺部非藥物治療項目。

執行肺復原治療前需有詳細的評估,包含病史、身體檢查、症狀評估、營養評估、吸菸史、肺部疾病病程、疾病誘發暨緩解因子、目前服用藥物、急性惡化次數與情況、日常呼吸困難嚴重程度、是否使用氧氣或機械通氣裝置及其他共病症等。介入治療後仍須評估相關共病症,必要時會診其他專科醫師共同進行評估與治療,確保病人接受肺復原治療的安全性。

肺復原應該如何執行?依國內外專家研究建議,有效的肺復原療程需維持6週以上,治療頻率每週3-5天、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治療強度和內容選擇依病人的評估結果來計畫,目前本院執行的肺復原內容如下:

一.呼吸技巧訓練:

1.噘嘴式呼吸:又稱圓唇式呼吸,如吹口哨般噘起嘴唇,以兩倍吸氣時間經嘴緩緩吐氣,目的是防止小支氣管早期塌陷,幫助肺內廢氣以腹式呼吸吐乾淨。

2.腹式呼吸:以橫膈帶動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吐氣時腹部凹下,透過此呼吸方式讓病人呼吸效能增加,病人可配合噘嘴式呼吸,助益更大。

二.肺擴張治療:

透過肺部壓力差改變,使塌陷的肺泡再擴張,同時協助痰液清除,使殘餘肺功能發揮最大效益、延緩肺功能下降及改善呼吸困難症狀。常用技巧包括:深呼吸訓練、教導如何執行有效咳嗽、誘發性深吸氣訓練、間歇性正壓呼吸器訓練、負壓呼吸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使用等。

三.胸腔物理治療:

也就是呼吸道清潔技術,透過物理原理幫助病人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達到最大的通氣量來改善氣體交換。技術內容有胸腔扣擊、震顫、姿位引流,或透過輔助儀器(如電動拍痰器、高頻胸壁震顫儀或吐氣末正壓裝置等)來協助鬆動痰液,引導痰液排出,降低肺炎併發症的發生。

四.運動訓練:

病人容易因運動會喘而不想運動,長期的活動量下降會進一步導致肌肉變得無力或萎縮,讓呼吸更加困難。適量運動可維持心肺功能與肌耐力。運動訓練讓病人活動量增加、呼吸順暢得改善。運動訓練內容主要以四肢大肌肉群為主,特別是下肢高強度耐力運動訓練,可增加日常活動耐受力,視情況加入上肢運動、阻力訓練、或全身震動式治療等。居家訓練時可藉走路、登階、或打太極拳及瑜珈來持續訓練。

慢性肺病是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治療目標在減輕病人症狀、減緩疾病惡化、降低急性發作頻率及避免死亡風險。肺復原已被證實是具有療效的非藥物治療,除了協助排痰並鍛鍊肌力,透過肺復原介入有助病人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和完善的自我疾病管理觀念,並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進而支持病人克服疾病帶來的沮喪跟無助,以正向觀念來克服疾病所帶來的不適。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李玫萱 主治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小港醫院 癌症中心(2506)    
下午 胸腔內科(0143)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