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很多民眾接受健康檢查之後因無症狀肺結節來求診,大部分是因為擔心是否有肺癌的可能性,當然目前醫療仍無法單純利用影像學之特徵就做100%正確的結論,但是因經過長期的觀察及經驗的累積,現代醫療可利用臨床的參數,如結節大小、長相、病灶位置、病患年齡及性別、吸菸史、過去病史、接觸史及家族史等,評估其惡性腫瘤之風險。
很多情形可能會造成肺結節,包括感染、肺部受傷後纖維化或疤痕、肉芽腫性發炎、良性腫瘤、甚至惡性腫瘤包括肺癌或轉移性肺惡性腫瘤等。為了區分上述之可能性,其需要詳細的病史問診及理學檢查,再加上詳細的影像學判讀,甚至可能需要進一步化驗才能判定其正確的成因。但是如想要確定診斷或臨床上懷疑為惡性腫瘤,往往需要做切片及病理檢查來做診斷,而手術切除是一種提供組織做病理檢查的方法之一。
肺結節需手術切除主要有幾個理由:
1.取得檢體作確定診斷、2.移除病灶並且治癒之、3.症狀緩解。
當醫師在臨床判定上需要取得檢體作確定診斷時,可能會考慮利用手術切除來解決上述臨床問題。手術其確診率極高,但是其風險也是最高,因此手術前應與醫師討論其手術之目的及其他替代方案之可能性。
當臨床上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包括肺癌及轉移性肺惡性腫瘤,臨床醫師可能會建議利用手術切除作為處理之選擇,尤其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的單一顆病灶的情況大部分為早期肺癌,接受切除可以得到確定診斷及治癒的機會。即使初步檢查為晚期肺癌或轉移性肺惡性腫瘤,手術切除依然可以提供足夠的檢體做確定診斷及分析腫瘤微環境分子基因之特徵等,以利後續治療之選擇,包括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化學治療等,甚至手術切除可緩解結節所引起之症狀,如咳血、氣胸、阻塞性肺膿瘍等。
雖然手術切除有上述的好處,但並不是所有病患都可以接受手術切除,手術必須要透過全身麻醉,切除病灶及部分正常的肺組織。正常肺組織的流失取決於其病灶之位置,如病灶離氣管越近,其肺組織流失就越大,故手術切除前必須要有健全的心肺功能,因此手術前必須要與醫師討論其風險及利與弊。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