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健康」專刊
2023.08 第43卷第3期 執行編輯:許超群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淺談肺癌精準醫療
【回本期目錄】
胸腔內科   楊志仁 教授 / 肺癌團隊召集人 (112年8月)

根據最近剛剛公佈的臺灣十大死因,癌症仍然佔據第一名,而肺癌和肝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兩名,肺癌111年度的死亡人數首次超過1萬人達到10,053人,這樣的數字相當怵目驚心。但是其實這10年來台灣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有長足的進步,如果不分期別的女性肺癌總體五年存活率,臺灣贏過全世界多數的先進國家,當然其中貢獻最多的是可開刀根治的初期肺癌數量大增,這主要因素是來自於台灣目前低劑量胸腔斷層的推行以及外科胸腔鏡手術的進展和便利;至於第四期,也就是一開始被發現就是轉移的肺癌,臺灣這10年來的五年存活率也是翻倍的改善,這主要歸功於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讓很多病人雖然一開始就已經轉移無法根治,但經由基因的分析比對可以讓病患得到最適當的治療,不管是標靶藥物或者是免疫治療。

基本上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前者目前以化學治療或再加上免疫治療為主,後者分成鱗狀細胞癌和非鱗狀細胞癌,非鱗狀細胞癌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肺腺癌,在臺灣各大醫院的統計都顯示肺腺癌佔整體肺癌將近七成,一般認為肺腺癌跟抽煙是比較沒有直接關係的,肺腺癌往往帶有重要的驅動基因可以當作治療的標的,治療癌症最重要的指引NCCN(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最新的版本(2023.V3)建議被診斷是第四期的非鱗狀細胞肺癌病患,應該要偵測的重要驅動基因包括EGFR、ALK、ROS-1、BRAF、NTRK1/2/3、MET exon 14 skipping、RET、ERBB2(HER2),這九大類的驅動基因,主要是因為這些基因陸續都有大型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標靶藥物成功上市,經過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核准使用,在臨床上的反應相當不錯。其中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佔最大宗,在東亞族群EGFR突變佔了50-60%的肺腺癌病患,而西方則只佔所有肺腺癌病患的15-20%左右,在2009年發表在NEJM的I-Pass 臨床試驗證實帶有這些EGFR 突變的病人使用EGFR 標靶藥物,其反應率和疾病惡化期比上使用傳統化學治療好上將近一倍;反之,沒有帶有EGFR突變基因的肺腺癌病患對標靶藥物幾乎沒有效果,這也是近年來肺癌精準治療的濫觴。臺灣從2011年開始,針對晚期肺癌病患,在合格認證的實驗室,用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方式在肺癌組織測到帶有EGFR突變基因的病患,健保署給付愛瑞莎Iressa(Gefitinib),讓晚期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改善,後來陸續給付得舒緩 Tarceva(Erlotinib)、第二代的妥復克 Giotrif(Afatinib)、在2020年也開始給付泰格莎 Tagrisso(Osimertinib),在2022年四月修正給付為exon 19 deletion 加上腦轉移的肺腺癌病患,讓這些腦轉移狀況不佳情況急迫的肺癌病患可以得到快速的控制,另一個第二代標靶藥物肺欣妥 Vizimpro(Dacomatinib)也在2020年通過健保給付。

除了EGFR突變外,臨床上也會用組織免疫染色或螢光雜交方式測ALK rearrangement(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重組),這在所有肺腺癌病人大概佔了6%左右,目前健保也有給付包括第一代的截剋瘤Xalkori(Crizotinib)、第二代的立克癌Zykadia(Ceritinib)、安立適Alecensa(Alectinib) 和癌能畢 Alunbrig(Brigatinib),以及第三代的瘤立剋Lorlatinib(Lorviqua);至於佔約1%左右的ROS-1的藥物,健保署也有給付截剋瘤Xalkori(Crizotinib)和羅思克Rozlytrek(Entrectinib)。這三大驅動基因突變在晚期肺癌診斷之初一定要測,因為健保有給付的對應藥物,病患幾乎沒有經濟負擔,也能有很好的生活品質。

至於其他的罕見突變可能要依賴「次世代基因分析(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才能找到。這幾年來針對病患肺癌組織做次世代基因分析已經非常成熟,甚至可以找到用傳統Multiplex PCR無法偵測出來的驅動基因,另一方面,對於用抽血來偵測分析癌組織脫落在血液中的DNA片段,也就是所謂「液態切片」的偵測方式也在這幾年如火如荼的開展,往往只要抽一管血就可以檢測相關的基因變化,尤其是針對那些肺癌組織取得不易的病患,液態切片提供另一種檢測的平台。雖然不一定每次都會成功,但是次世代基因分析確實提供了病人的另一線希望,無論在最初的檢測、病情變化的監測,或者是疾病產生抗藥性時找出可能的原因,次世代基因分析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讓醫師有所依循,知道怎樣子用藥才是對病人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次世代基因分析也提供了免疫治療效果的預測,如TMB(tumor mutational burden,腫瘤突變負荷量)或其他共存基因的表現,搭配肺癌組織的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細胞程式死亡配體1)染色表現的比例,能夠評估是不是適合使用昂貴的免疫治療藥物,這些資訊對於醫師的臨床判斷以及病患討論的癌病共享決策都有很大的效益。

總之,在精準醫療的時代,晚期肺癌的病人有機會找到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有好的生活品質,也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不良反應,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檢測的工具和治療的藥物也不再那麼昂貴,相信未來肺癌晚期治療成效一定會越來越好。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癌症中心(2503) 大同醫院  
下午   胸腔內科(0143)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