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專刊
2023.09 第43卷第4期 執行編輯:劉信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潛水急症辨識及處理
【回本期目錄】
高醫急診醫學部   蔣孟盈 主治醫師 (112年9月)

台灣周圍四面環海,隨著經濟成長,旅遊業逐漸興盛,也越來越多人選擇水上休閒活動。潛水就是其中一個受歡迎的休閒渡假選項之一,可以親近海洋,探索海洋之美近距離與海洋生物互動。以台灣目前流行的潛水方式又分為自由潛水(free diving)及水肺潛水(SCUBA diving)。常見的潛水急症包含(1)氣壓傷(2)氮醉症(3)減壓病。

(1)氣壓傷

根據波以爾定律,溫度恆定時,空氣體積與壓力成反比,所以身體空腔內的空氣,隨著潛水過程水壓的改變,空氣體積也跟著改變。下潛的時候氣體體積變小,導致組織黏膜腫脹甚至出血。回升的時候相反,空腔內的空氣體積變大,可能導致組織脹破,這都是所謂的氣壓傷。 體內易受影響的空腔有:耳朵、鼻竇、牙根、肺臟。

耳部氣壓傷是潛水者最常見的傷害。下潛時,中耳空間的壓力改變,造成耳膜兩側的壓力差,須經由適當的平衡技術控制避免拉扯或造成耳膜破裂。耳部氣壓傷的症狀包含:疼痛、耳鳴、眩暈、滿脹感、聽力降低。

處置:如無法平衡耳壓,則浮升水面停止潛水。

鼻竇氣壓傷為排名第二的潛水相關疾病,鼻竇是位於頭骨內的空腔,與鼻道相通。潛水的壓力改變,會導致鼻竇內的黏膜水腫,阻塞,甚至出血。 最常見的位置是上額鼻竇,常見的症狀是頭痛、鼻出血。

處置:以血管收縮劑噴治或請耳鼻喉科醫師診察。

牙齒若曾經接受過治療,牙根附近的空氣也可能因為壓力改變導致氣壓傷,主要症狀為疼痛。

處置:症狀治療。

肺部氣壓傷:水肺潛水者吸入壓縮空氣時,必須藉由正常呼吸與緩慢上升降低肺部壓力過大的危險。當上升時沒有適當吐氣,可能造成肺部過度充氣的危險,導致肺泡破裂。可能會有縱膈腔氣腫、氣胸等病症發生,最嚴重的情況,為空氣由破裂的肺血管進入動脈內形成動脈氣體栓塞。

處置:上升水面時維持平緩上升速度,及正常緩慢呼吸不要憋氣,若在潛水後發生胸痛、呼吸困難的症狀,請盡速就醫評估。

(2)氮醉症

空氣中約含80%氮氣,因潛水深度增加,氮氣在大氣壓力增加時,會改變它的組成數目,氮氣分壓也會增加,這時候氮氣就會對人體造成毒性,對人體產生氣體麻醉的作用。通常潛水要在 40 到 50 米以上的深度,才容易有氮醉的狀況發生,但每個人對氮醉的敏感度不同,故也可能在較淺的20-30公尺深度發生。依照氮氣分壓的大小,出現的症狀包含:輕微欣快感、對聽力及視覺刺激反應遲鈍、幻覺、強烈欣快感大笑、頭昏腦脹、精神混亂、失去意識。如果在潛水時,一旦發現有氮醉現象,就須立即上浮,以減低氮氣的部分壓力,通常只要離開超過的範圍,氮醉狀況就會在數分鐘後消失。氮醉通常來得不知不覺,通常都是由潛伴發現,所以建議避免下潛太深,也要與潛伴有溝通默契,隨時要留意潛伴的狀況,若其中一方發生氮醉,最好就一起上浮,以避免意外發生。

(3)減壓病(潛水夫病)

隨著下潛壓力增加,依照亨利定律,身體裡面的氣體會融入液體當中,但回升的時候,氣體又從液體當中釋放。於是在血管,身體組織,空腔當中可能會出現小氣泡。氣泡可能會造成血管阻塞,甚至脹破身體組織,這就是減壓症的原理。

初期症狀可能是倦怠,疲憊,一種即將生病的預感。接下來是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第一型減壓病,通常比較輕症,可能影響的部位:肌肉骨骼系統,最常見的是局部關節疼痛,好發部位手肘、肩膀,然後是髖部跟膝關節。關節活動通常不受影響,疼痛幾天後會慢慢消失。皮膚:上半身皮膚出現瘀青,紅腫。這可能是皮膚內的小氣泡導致,一般不需要治療。淋巴系統:比較少見,主要位置在上半身,淋巴系統也可能產生阻塞,導致局部淋巴腫大或者水腫,甚至可能產生橘皮狀的皮膚。

第二型減壓病,通常比較嚴重而且可能留下永久性的損傷,其中包含:脊隨神經系統,甚至可能出現尿失禁的症狀。大腦神經系統受到傷害,可能會產生失憶,人格異常,步態不穩,運動失調,視覺異常,說話不流利等神經學症狀。肺部:肺部氣泡太多可能阻礙肺部血液循環,導致胸痛,呼吸困難,甚至急性呼吸衰竭。治療:建立輸液,給100%純氧,睡姿頭低腳高,儘快送到高壓氧艙治療。高壓氧艙可以把身體內的氣泡再度融回液體中,而且可以同時提供組織氧氣,過程可能要耗費數小時。大約75%的人可以完全緩解,大約16%的人會殘留症狀數個月,同時數據顯示越早接受治療的人愈後越好。

潛水固然有趣,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意外發生常見的因素包含裝備故障、訓練不足、指導不當、通氣不足或是生理因素⋯等。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必須要有充足的事前準備、嚴格遵從潛伴制度,合格的指導人員,並且依自我的身體狀態而定,切勿勉強。才能安全的享受潛水帶來的樂趣。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