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專刊
2023.09 第43卷第4期 執行編輯:劉信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天空熱情過了頭-認識熱傷害
【回本期目錄】
高醫急診醫學部   吳銘展 主治醫師 (112年9月)

近年來台灣夏季氣溫一直屢創新高,因熱傷害而就醫的人數也不斷的上升,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年長者、慢性疾病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等)、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而嚴重的熱傷害是可能會危及生命,適當且即時的處理是相當重要的,因此認識熱傷害以及了解如何處置及預防已成為一個我們應該去重視的課題。

人類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維持體溫的恆定主要靠著腦幹中下視丘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的方式主要靠著輻射、傳導、對流、蒸發等方式,若外在環境溫度上升,體溫調節中樞會去調控人體的生理機制,對熱的環境作出反應,使血管舒張、心跳加速讓血液流速變快,血液流經擴張的皮膚血管,可以增加散熱的效果,同時打開毛孔促進排汗,藉由排汗也可以將熱從體內帶出去。若外在環境溫度過高或體內產熱過多過快,超過人體散熱的速度,就會造成所謂的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含了熱痙攣、熱衰竭、中暑,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介紹。

1.熱痙攣(heat cramp):

通常發生在長時間運動,並且休息時只補充水分,而沒有適當補充電解質的情況下,這樣會容易造成人體過多的體液以及電解質的流失,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下降,呈現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會產生不由自主的肌肉收縮(通常發生在小腿),造成類似抽筋肌肉疼痛的症狀。

2.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在高溫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間過長時,人體會因持續的出汗而造成體內水份以及鹽分的流失,若沒有適當的補充水分以及電解質,則可能會出現熱衰竭的症狀,其中包含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倦怠、心跳加速、姿勢性低血壓等症狀。而在這個階段,人體的體溫還可以維持正常或略為上升,但通常不會超過40℃,也還不會影響到意識狀態,但若是症狀持續惡化,就會進展成中暑。

3.中暑(heat stroke):

這是熱傷害中最為嚴重的狀態,病患除了會有熱衰竭的症狀外,臨床上中暑的診斷還需要符合兩個原則:分別為高體溫(中心體溫>40℃)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意識改變、抽搐、昏迷等)。在這個狀態下,即時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肺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併發症,最嚴重甚至死亡。

然而面對熱傷害的患者的處置,又應該要如何做起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則就是維持患者生命徵象並且儘速的降溫,有以下方法可以參考:

(1)儘速將患者離開熱的環境,移至陰涼處,並脫去病患衣物,使身體曝露的面積增大來增加散熱效果。

(2)在患者身上噴灑冰水,並且對病患搧風(或用風扇吹),以加強蒸發散熱。

(3)將病患的身體泡到冰水中(頭部露在水面上)。

(4)放置冰袋在患者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位置。

(5)若患者清醒,可以給予含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冰開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可以打上點滴,由靜脈快速注射生理食鹽水(1~2公升)。

除了知道遇到熱傷害的病患要如何給予適當處置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如何去預防熱傷害的發生。平常出門前可以注意天氣預報,若氣溫過高時應注意防曬,同時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尤其是嬰幼兒及老年族群。當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應穿著輕便、涼爽、透氣的衣物,時間不宜過長,而且要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及鹽分,當身體有不適症狀出現時,應立即移至通風良好或陰涼處休息,除此之外,也應該注意環境的相對濕度,當濕度愈高時,身體的汗水就愈不易蒸發,散熱的效果因此變得比較差,此時人體的體感溫度會超過環境實際溫度,產生熱傷害的風險也相對上升。

在認識熱傷害的成因、分類、處置以及預防方法後,民眾面對熱傷害時不用太緊張,即時的辨識症狀並且給予患者適當的處置,甚至盡快送醫治療,對於患者的預後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