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專刊
2023.09 第43卷第4期 執行編輯:劉信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台美急診大PK
【回本期目錄】
高醫急診醫學部   劉冠廷 主治醫師 (112年9月)

急診醫學目標提到要成為社會的安全網,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問題,都可以來急診。所以有相當多民眾都會到急診就醫,高醫急診每月就診人次在7千人左右,其中成人急診佔比大約在3分之2,另外有外傷,小兒急診及牙科急診等。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病人都是自行前來就醫的,不到百分之二十是由119救護車送醫的,僅約一成是轉診來的。會來本院急診就醫主要是因為疾病發生時剛好就在附近或有慢性病在本院追蹤治療之兩種因素。

急診的特色在於有所謂的檢傷制度,這和門診有很大的不同。檢傷制度能讓緊急的病人能先得到快速的處理,而不像門診是以掛號號碼依序看診。到急診就醫病人首先都要到急診入口處表示要到急診就醫,此時急診工作人員即會開始問你就醫的健康問題並且量測你的生理數據,這部份就是在做檢傷,檢傷護理師依此判斷你的檢傷等級,也代表你就醫的急迫性。而事實上,多數疾病的時間急迫性(time-sensitive)不高,時間急迫性的概念也就是是否早期處理可以改變疾病預後的程度,如突然脈搏停止或呼吸道阻塞,其生死的差異是以秒計的,而如心肌梗塞、中風是以分計的,而許多疾病雖然嚴重,例如新發現的癌症腫瘤,但在治療上提早幾個小時處理並不會對結果有太大的改變。所有急診病人都希望快速得到診療和處置,在處理危急病人時,我們和美國等先進國家有相似的效能,但對比較不緊急的病人,本院急診就診病人也平均能在10分鐘左右就有醫師看診,其實相當的快。但這點和美國的做法有很大的差異,以餐廳做比喻,台灣雖然裡面已經很多人了,依然很快讓顧客進來併桌或坐在走道,並快速點完餐,但後面要等比較久的時間出菜:而美國的做法是桌子滿了,就讓顧客在門口排隊,一直等到座位有空再帶下一組進來,所以有時會有到急診幾個小時還沒有看到醫師的情形,一旦有位置進入到急診之後的空間及速度比較好。多數的醫學中心的病人數較多,在處理有時間急迫性的疾病的速度及能力不錯,但如果是一般疾病的話,速度往往還比不上地區醫院急診。如果是不需要住院的成人急診病人,從掛號到離開急診的平均時間約在2個半到3個小時。本院急診就醫病人有近四分之一會需要住院,其留置在急診的時間差異就會很大,因為病人需要住院時可能沒有病房,需要在急診待床。通常超過百分之八十需要住院的病人會在24小時內可以有床入院,但還是會有部份病人會在急診等床超過一天,極少數會超過三天。

台灣急診的可近性及效能很高,在兩三小時內可做完許多抽血檢驗、影像檢查同時給予治療,而在收費上最高為850元,已為多數人所能負擔,在英美國家,會在急診(emergency department)以外,有急性治療(urgent care center)的存在,用來處理非危急,但是突然發生的健康問題,例如發燒、小便解不出來這些,這是因為英美的急診收費很高,也不像台灣那麼密集,在這環境下產生了急性治療(urgent care center)的巿場,台灣的急診可近性高,收費又便宜,所以中間沒有急性治療(urgent care center)的巿場,台灣的急診便兼有處理非危急但是突然發生的健康問題。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