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保健」專刊
2023.10 第43卷第5期 執行編輯:吳哲維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內、外、鬆、緊-喉結構成型手術介紹
【回本期目錄】
高醫耳鼻喉部  曾馨儀 主治醫師 (112年10月)

經過前面幾篇精采的文章,讓我們對於喉嚨和發音有了簡單的認識,知道要能發出聲音是由喉嚨各條肌肉相互牽引拉扯,使聲帶展現不同的狀態所產生的,假使今天我們的肌肉或相關的神經產生問題,又或是有些人天生結構上的差異性,就有可能造成我們聲帶或開、或合、或緊、或鬆,使得聲音有所不同,因此醫師們開始尋找治療及手術的方式來改善這些問題。

回朔至1915年,Erwin Payr醫師為了改善因聲帶運動不良所產生的聲門閉鎖不全,首度向世人展示了內移甲狀軟骨成形手術(medialization thyroplasty),但直至1974年,日本的Isshiki教授等人將此類手術精進技術並分類後,這項手術技巧才廣為世人使用,並且成為治療聲門問題最常使用的手術。所謂的喉結構成型手術(Thyroplasty)就是改變甲狀軟骨的部分結構(在不影響整體支撐力的情況下),改變聲帶的位置或長度,來達到聲音的變化;而Isshiki教授將喉結構成型手術分為四種型態:第一型-內移(Type 1 thyroplasty–Medialization)、第二型-外移(Type 2 thyroplasty–Lateralization)、第三型-放鬆(Type 3 thyroplasty–Relaxation)、第四型-拉緊(Type 4 thyroplasty–Stretching)。

第一型喉結構成型手術(圖一A)是最廣為運用的一種,手術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運用形狀合適的植入物將聲帶進行內移達到中間的位置,其中使用的植入物有矽橡膠塊(Silastic)、戈爾特斯物質(Gore-Tex)、鈦金屬結構物(pure titanium);主要治療的問題為聲帶閉鎖不全問題的病人(最常見為單側聲帶麻痹之病患),但如果本身聲帶有腫瘤、雙側聲帶麻痹或有電療化學治療過後呼吸道狹窄的病人,皆不適合這類手術治療方法。剩下的三種型態都是相對比較不常使用的手術類型,第二型喉結構成型手術(圖一B)是運用在聲帶閉合過緊的病人身上,將甲狀軟骨往外側移動使聲帶閉合不會過緊。第三型喉結構成型手術(圖一C)是將前方甲狀軟骨內移後,使聲帶整體長度縮短(Shortening)的一種手術,因為聲帶縮短後會有放鬆的效果,就像放鬆的弦一樣,可以達到降低音頻的效果使病人的聲音變低沉。最後一種,也就是第四型喉結構成型手術(圖一D),與第三型喉結構成型手術相反,是將聲帶整體長度拉長(Lengthening)的一種手術,因此有拉緊聲帶的功能進而達到升高音頻,使病人說話聲音變高亢。

以上描述的這四種手術方式皆需要在頸部正前方開刀,大部分手術為局部麻醉的方式,這可以方便醫師在手術當中了解病人聲音的狀況,手術過後建議聲音休息少講話一個星期,但不需要特別完全噤聲,而每位病人所適用的手術方式也不一樣,須經由耳鼻喉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完整的檢查判斷後,再與病人討論相關的治療方法,藉由內、外、鬆、緊不同的模式來達到病人聲音最好的效果。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耳鼻喉科(0603)  
下午     高醫耳鼻喉科(0603)
夜診   高醫耳鼻喉科(0603) 大同醫院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