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阿!我說話別人都聽不懂呢?斷斷續續的,而且好緊繃喔!」一位蔡阿姨來門診如此抱怨著,因為說話的問題困擾,到最後也變得不愛說話了,經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的診斷為痙攣性發聲障礙(Spasmodic
Dysphonia,SD),阿姨驚訝的表示聲帶居然也會抽筋?
痙攣性發聲障礙是失聲症的一種,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其中好發的族群為40~50歲女性居多(約70%),這種疾病成因不明,可能是神經性的音聲障礙和局部肌張力障礙(focal
dystonia)共同引發;痙攣性發聲障礙主要分為兩大類:「內收肌痙攣性發聲障礙」(Ad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dSD)和「外展肌痙攣性發聲障礙」(Ab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bSD)。內收肌痙攣性發聲障礙(AdSD)是因為過量且斷斷續續的聲帶閉合所導致,尤其是在發母音(如ㄚ、ㄧ、ㄨ、ㄩ等)的時候,這種型態較為常見,最明顯的症狀是說話出現不自主間斷的情況,同時也會有發聲困難,出聲感到喉嚨很緊繃像是有人掐住脖子講話的感覺,而且有時候會需要非常用力才能擠出聲音;而在外展肌痙攣性發聲障礙(AbSD),主要是在發清音(如k、h、p、s、t等)時,聲帶會延長性的閉合不全,此時聲帶過度張開,而使聲音變得虛弱甚至出現氣息聲情況。不管是哪一種型態的痙攣性發聲障礙,在嗓音異常的患者都較為少見,因此有不少患者都是輾轉求醫多次後,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一般常見的療法有以下幾種:
1.口服藥物搭配輔助性音聲治療:一般口服藥物對痙攣性發聲障礙的功效不大,但是如果同時有其他肌張力障礙的時候,肌肉放鬆的藥物可以減輕其他的病徵,並且搭配語言治療(音聲治療)和放鬆練習,病患能減輕在發聲時的用力、降低音量、說話速度減慢等,從而增進溝通能力。
2.肉毒桿菌聲帶注射治療:肉毒桿菌注射為目前最有效之療法(尤其對於內收肌痙攣性發聲障礙的患者),聲帶肌肉會因為肉毒桿菌的注射而使閉合的力道減弱,讓痙攣的情形得以減輕,患者發聲時會比較輕鬆。肉毒桿菌注射的效果因人而異,注射後會出現短期的副作用(注射約兩週內),包括吞嚥障礙和氣息聲(breathiness)加重等情況,但因為肉毒桿菌會代謝,患者需要每3至6個月重複注射以維持療效,但整體安全性均有數十年的經驗背書,患者可尋求有經驗的醫師與設備齊全的院所接受定期注射。
3.手術:在內收肌痙攣性發聲障礙的個案使用選擇性喉返神經截斷術(selective
laryngeal
denervation),造成咽喉部的內收力減弱或使聲帶麻痺,以減輕患者的發聲緊繃。但手術風險可能會使聲音音域縮小、音質改變、聲音變弱、呼吸或吞嚥障礙等副作用,目前此類手術方式較不常使用。
痙攣性發聲障礙並不是一個致命的疾病,但卻造成病患生活上溝通的不便利,使用注射微量肉毒桿菌的方式,能為病患緩解”有話說不出來的痛苦”。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