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喉切除手術大部分使用在癌症救援及無功能喉部的一種常見手術,即將病患的喉嚨完全切除。這種手術常見於喉癌、下咽癌及舌根癌等咽喉部惡性腫瘤的治療,但手術後患者將完全失去說話的能力。然而,現代醫學技術和科技進步提供了一些替代性的語言溝通方式,可以幫助病患重新獲得或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接下來介紹全喉切除手術後的發音問題以及相應的康復措施。
全喉切除手術導致患者失去喉嚨,進而無法通過聲帶進行正常的發音。因此,病患需要尋求替代性的溝通方式來重建他們的語言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溝通方法:
●氣動式人工發聲器(Pneumatic artificial larynx):
發聲原理為先將氣管造口罩蓋蓋住氣管造口,氣流由肺部經由氣管造口處進入發聲
盒,此氣流振動發聲盒內的橡皮模帶而產生聲音,再由含在口中的傳音管送入口腔,經過口腔的構音動作,就可以產生話語進而與他人溝通了。此法的優點是較易學習,而缺點是須以手扶持。
 |
 |
圖片提供:衛福部輔具資源入口網
|
圖片提供:博陽科技輔具 |
●電子喉(Electrolarynx):
這是一種手持式電子設備,通過震動產生聲音,病患需將圓盤振動器擺放於頸部和口腔底部的交接處,再按壓開關將
聲音傳入口腔內,最後經口腔的構音動作而產生話語。此發聲方式的優點為不受患者呼
吸的影響,故不需考慮氣流來源及氣流量的多寡。若病患頸部曾經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會頸部腫脹、纖維化,這類病患較不適用此方式。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學習,但聲音可能不如自然聲音自然。
●食道語(Esophageal Speech):
這是一種依靠食道肌肉的技術,通過控制食道肌肉的收縮和放鬆來產生聲音。難度最高的一種發聲方式,但也是最自然的發聲方式。因為食道語是不需要任何輔助工具就可以說話。先將空氣吸入口腔及咽腔,再將空氣注入食道上方,接著將食道上方空氣排出時,振動咽食道連接處的肌肉與黏膜而產生像打嗝一樣的聲音,這種聲音即是「食道聲」,這種方法需要練習一段時間和使用過其他發聲裝置的經驗,並需要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指導。
●氣管食道發聲管裝置(Tracheoesophageal Voice Prosthesis):
與食道語類似,但不同的是,患者不需自己製造空氣,空氣通過在食道和氣管之間製造一個穿刺孔,然後植入一個單向發聲瓣裝置,又叫氣管食道造簍(tracheosesophageal
puncture) 使空氣能夠進入食道,從而產生聲音。當病患說話時,用拇指將氣管造口蓋住,使肺部呼出的氣流通過此瓣而進入食道
與下咽部,空氣排出時振動黏膜而發出聲音,亦可防止吞嚥時食物回流至氣管,又因氣流來自於肺部,所以使用者會有較長的發聲量,這種裝置需要定期保養和更換,並需要病患接受相應的語音發聲訓練。

如果病患不喜歡身體有植入物或輔具輔助,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取代,簡單的說就是病患身體的組織做成一個內建式的導管。這導管可以把氣切口的空氣引導回去口腔,恢復說話的功能。不過這手術必須克服吞嚥時食物和液體會經過這內建式導管進入氣管,會引起咳嗽或吸入性肺炎。所以導管必須包含一些特殊的結構或設計,讓空氣過得去,但是食物和水分不會逆流回到氣管。因此使用的組織包括一片皮膚捲成管狀或一小段腸子。由於切除一小段腸子來重建發聲管必須進行剖腹手術,對許多整形外科醫師來講,使用一片皮膚捲成發聲管是比較自然而且拿手的手術。
全喉切除手術後的發音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挑戰,但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替代性溝通方法,幫助病患重新獲得或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病患還可以通過手勢和書寫等非口語方式來進行溝通。然而,重要的是病患接受專業的語言治療和訓練,以幫助他們重新適應新的發聲方式。通過專業的語言治療和康復計劃,病患可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每位病患在康復過程的時間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取決於他們的個人情況和心理狀態。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尋求適當的支持和專業指導,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重建有意義的生活。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