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音是我們溝通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媒介,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思與想法,而且每個人的嗓音都獨一無二的,別人可以從我們的聲音辨識我們的身份。當我們嗓音不舒服或是發聲困難的時候,不僅會身體不適、影響溝通,對不少人來說也是一個很沮喪的經驗。
如果和別人溝通的時候,要傳遞的訊息被音質影響了,或是患者本人覺得聲音和以前很明顯的不一樣,就可能是嗓音異常(音聲障礙)的徵兆。如果懷疑有音聲障礙,宜先進行音聲篩檢,如果篩檢異常,則應接受音聲評估。在進行音聲評估前,先由耳鼻喉科醫師作內視鏡檢查,以診斷是否有聲帶結構異常或疾病。
音聲評估可分為主觀與客觀兩部分。主觀評估以音質和生活品質兩類評量為主,評估結果一般以分數呈現。第一類為音質評估 -
如客觀音聲分析指數(GRBAS: Grade, Roughness, Breathiness, Asthenia, Strain)
(Hirano, 1980)、語音共識聽覺-感性評估(CAPE-V) (Kempster et. al.
2009),一般由音聲異常專長的醫師或是語言治療師執行,從患者的嗓音樣本(如:數數、說話、發長音)評估。評估項目包括整體音質、嗓音沙啞、氣息音、嗓音無力、緊繃,是一種音質的評估。第二類是生活品質評量問卷,則由患者或照顧者填寫,最常用的問卷有「嗓音障礙指數」Voice
Handicap Index(Jacobson, 1997)、「嗓音相關生活質量問卷」V-RQoL (Hogikyan,
2004)。患者根據一些說話的狀況、其對他們日常溝通的影響,評估其嚴重程度或發生頻率。
客觀評量方面,主要從音高、音量、頻率擾動、音量擾動、音噪比、發聲長度、音域、音聲氣動學等項目,評估患者的嗓音狀況。語言治療師使用儀器,請患者錄一段嗓音樣本,使用語音分析系統評估,再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判讀音聲分析的數據,以了解音聲異常的程度及類型。常見使用語音分析的時機包括,診斷音聲障礙時、語言治療前、語言治療後、接受喉部或頭頸部手術前後等。
透過主觀及客觀的音聲評估,我們才能更了解患者音聲狀況的各個面向。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