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經過儀器檢測確認肌肉量減少,合併身體功能下降的疾病。以下分享一個臨床故事,方便大家容易理解:
73歲男性,本身沒有特殊疾病,平常生活可以自理;因為牙齒不好,最近進食量減少,體重六個月內下降原本體重的5%;家屬覺得病人最近走路比較緩慢、最近在家中有跌倒、無法把毛巾扭乾,擔心個案是否有身體疾病至家醫科門診就醫;經過詳細病史詢問,抽血一系列檢查,排除糖尿病、甲狀腺、癌症、感染、心肺腎衰竭等問題;進一步幫病人測試上肢肌力:15公斤,請病人以他正常速度走六公尺,測試兩次平均速度為
0.9m/s,以個人最快且安全的速度連續坐到站動作五次,測試結果為 15秒。經多頻率生物電阻抗分析儀(multi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multifrequencyBIA)檢測骨骼肌質量為6.8 kg/m2;病人確診為肌少症。初步判斷為病人因牙口不好減少進食而造成;故轉介牙科介入治療,並同步照會營養師給予合適的蛋白質補充飲品、照會復健科給予合適的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經過三個月的營養補給及復健治療,病人變得有精神活力,檢測的肌肉質量也達到正常範圍。
根據2019亞洲肌少症小組最新指引,經儀器測量肌肉質量下降:男性<7.0 kg/m2;女性< 5.7 kg/m2合併肌肉力量下降:男性手部握力<28kg;女性<
18kg,或經醫師評估體適能下降,即可診斷為肌少症。若肌肉質量下降,合併手部握力和體適能下降,則為嚴重肌少症。
民眾在家可先自行做初步篩檢:
1.檢查小腿圍是否有減少:簡單的測量方式可將雙手拇指與食指圍著小腿肚圈,若縫隙越大,肌少症風險越高。
2.利用以下簡易的如附表初步評估,若分數>4分,則肌少症的風險較高,建議就醫評估。
肌少症的成因,除了年紀為主要風險因子之一,活動力下降(如久坐、臥床不活動),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罹患心衰竭、慢性阻塞肺病、慢性腎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也需要多加注意是否有肌少症發生。若有疑問,可掛號家醫科請醫師進一步評估肌少症的可能。
目前營養和運動是主要預防和治療肌少症的方式。營養方面主要需攝取足夠量的蛋白質,舉例:以本身無特殊慢性病長者的蛋白質需求量建議為1.2-1.5公克/公斤,需平均分散於三餐,宜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食物,如牛肉、魚與豆類等,以減少肌肉流失的發生。也需依照每個人的疾病別,諮詢營養師,給予個別化、合適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若需要營養師諮詢,可掛號家醫科安排。
如牙口不好的病人,可藉由每天喝一罐流質的牛奶飲品,補足蛋白質的攝取。補充適量維生素D,如鮭魚、鯖魚、起司等,及多曬太陽,可以改善肌肉功能,預防肌少症。規律的運動不僅可幫助個人維持身體體適能,也可改善平衡及協調性,避免跌倒發生,減少失能。平常在家,民眾可增加一些下肢阻力運動,避免肌肉流失。如:坐站訓練、爬樓梯、騎固定式腳踏車、彈性帶運動等。
在現今高齡化的社會,年紀為肌少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尤其如果合併身體機能下降如行走速度變慢、容易跌倒,建議至家醫科門診評估是否有肌少症,及早介入,延緩老化、失能的發生。
*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SARC-F)
評估項目 |
問題 |
程度 |
得分 |
肌力 |
提起 4.5
公斤物品(約兩個炒菜鍋) |
沒有困難 |
0分 |
有些困難 |
1分 |
很困難 / 無法完成 |
2分 |
步行輔助 |
走過一個房間距離 |
沒有困難 |
0分 |
有些困難 |
1分 |
很困難 / 需要工具協助 /
無法完成 |
2分 |
起身 |
從椅子上或床上起身 |
沒有困難 |
0分 |
有些困難 |
1分 |
很困難 / 需他人協助 |
2分 |
上台階 |
爬 10
階樓梯 |
沒有困難 |
0分 |
有些困難 |
1分 |
很困難 / 需他人協助 |
2分 |
跌倒 |
過去 1
年跌倒次數 |
沒有 |
0分 |
1-3次 |
1分 |
4次或以上 |
2分 |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