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啊,我父親最近常抱怨腳沒力、常常差點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家裡長者若有這種情境,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特別是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更容易有衰弱的風險。
「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與「老化」是不同但相關聯。衰弱代表著生理系統累積性的機能退化表現,也是一般長者老化過程中功能受限及失能的臨床前階段。衰弱的臨床指標包含體重減輕、活動費力、功能衰退、體能活動度受限、行走速度慢及肌握力不良等。若在老化過程,能有衰弱篩檢評估工具及早評估衰弱的程度,將能進而積極有效的介入專業照護措施,延緩長者的衰弱失能發生,並且降低老化衰弱失能帶來的衝擊與傷害。反之,若任其惡化,衰弱失能將帶來相當高的風險,短時間內臥病在床機構化和面臨死亡威脅的風險大增。
歸納國內外文獻,長者在醫療過程中(含括門診、住院),有四大功能衰退的風險。包括年長、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認知狀況不佳等個人因素;因為老化或生病失能導致無價值感/無用感、恐懼身體衰退失去控制、面對自己身體與疾病的不確定感、憂鬱低落甚至絕望無望感等心理情緒因素都會有所影響。在社會支持因素,包括親友家屬的陪伴、包容與關懷照顧,還有社會支援的各方資源都影響長者的衰退速率與風險。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
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易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不可不知長者功能評估量表
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e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功能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
而「長者功能評估量表」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
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
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數據參考來源:國民健康署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