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王先生,過去身體健壯,無慢性病,但自從退休後,多數時間在沙發前看電視,甚至常坐在沙發上睡著。體力、視力及記憶等均大不如前。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及達成健康老化的目標,國民健康署推動長者整合性照護(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
針對各個面向的簡易篩檢方式,包括:視力、聽力、行走、營養、憂鬱、失智等面向。當篩檢發現異常後,藉由進一步複評確定是否需轉介社區資源或至相關科別進一步檢查追蹤。
除了利用上述方式進行篩檢外,平常該如何注意及保養,才能預防或延緩失能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最簡單就是從生活改變做起
1.良好的生活型態
(1)適當及適量的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與成人相同,每週至少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如無運動習慣的長者,可先從低強度運動開始,也可把一天的運動量拆成數次進行,每次至少運動10分鐘,累積每天至少30分鐘。另外也建議可增加阻力運動,以手推牆壁做伏地挺身、手舉裝水的寶特瓶、坐著抬腳並撐住、墊腳站立、弓箭跨步等簡單的運動,就可避免肌肉流失,維持生活功能;另外也可進行平衡感訓練以預防跌倒。
(2)均衡飲食:飲食的部分,以均衡飲食為主。可參照國民健康署
「我的健康餐盤」: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蛋魚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食物則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如有慢性病則需根據疾病調整飲食。長者如有肌少症的問題,則蛋白質攝取量應增加。可於餐間額外補充營養補充品或豆漿、茶葉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點心。牙口不好的長者也建議配戴假牙或定期調整,以免因為牙口問題造成飲食不均衡。
(3)參與社交活動:參與社交活動對於長者的情緒及壓力的紓解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也藉由與人的互動及活動可刺激腦力,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公園廣場的晨操、太極或社交舞,或利用里民活動中心、社區長照據點、長青學苑等社區資源,都是維持社交活動的方式。除可維持身體活動外,也可與社會有良好的互動並找到自我價值。
2.控制慢性病
除生活型態調整外,慢性病的控制也相當重要。多數造成失能的原因與後天疾病有關。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慢性疾病,隨著疾病的進展或併發症的發生(如:中風、周邊動脈阻塞、失明等),都可能進一步導致失能。
3.疫苗接種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建議,依據年齡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對於感染症的預防,也可預防因感染住院而導致失能。
4.疾病篩檢
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五癌篩檢」,包含: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且每年也有針對長者的老年健康檢查。均可早期診斷疾病,早期介入治療。
長者退休後,生活往往容易失去重心。久坐、少與人互動的生活型態容易導致肌力衰退、認知功能退化、甚或造成情緒低落、缺乏自我價值等問題。因此,利用社區資源,多社交活動、適當運動、均衡飲食,並做好慢性病管理,及疾病預防篩檢等便能有效預防及延緩失能。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