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危害和腸道菌叢
近年來,亞洲肥胖的流行趨勢呈現上升的態勢。台灣的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顯示2016-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2020年為50.3%。其中,亞洲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結構的西化、生活方式的改變、缺乏運動和壓力等因素。除了這些常見的因素外,近期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也可能是影響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腸道細菌是指存在於人類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它們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合成維生素、調節免疫系統等。然而,當腸道菌叢失去平衡時,就會影響人體的代謝功能,導致脂肪的積累和發炎反應。因此,保持腸道細菌的多樣性和健康是預防和治療肥胖的一個重要途徑。
腸道菌叢的基本概念
腸道菌叢是指生活在人類和動物的消化道內的微生物群落。腸道細菌在人體內發揮著多種重要的作用,例如幫助消化食物、合成維生素、調節免疫系統和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腸道細菌也影響人體的代謝、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甚至與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癌症和自閉症有關。
腸道菌叢的種類非常多樣,根據生物學的分類方法,可用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方式來將其分類。即便是同屬但不同種的腸道菌,對於人體也可能有差異極大的作用。腸道細菌的平衡狀態是指腸道內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細菌之間達到一種相對穩定和協調的關係,這種關係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飲食、年齡、基因、用藥、壓力等。當腸道細菌失去平衡時,可能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調(dysbiosis),從而影響腸道功能和健康。腸道微生態失調可能會引起一些消化系統相關的症狀,如便秘、腹瀉、脹氣、胃痛等,也可能與一些全身性或非消化系統相關的疾病有關,如過敏性皮膚炎、哮喘、抑鬱症、帕金森氏症等。因此,保持腸道細菌的平衡和多樣性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或恢復腸道細菌的平衡,例如飲食均衡多樣化,攝取足夠的水分和纖維,適當運動和休息,避免不必要或過量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影響腸道細菌的藥物,以及補充益生元(prebiotics)或益生菌(probiotics)或後生元(postbiotics)。益生元是指能夠刺激好菌生長或活性的食物成分或添加劑,例如果寡醣(fructooligosaccharides)、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等。益生菌是指能夠改善或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活性微生物製劑,例如乳酸桿菌製劑(Lactobacillus)、雙歧桿菌製劑(Bifidobacterium)等。後生元則是益生菌產生的代謝產物,如維生素、短鏈脂肪酸、胺基酸等。
腸道菌叢對於肥胖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與肥胖有著重要的聯繫,它們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影響人體的能量代謝、食慾調節和發炎反應,進而影響體重和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
腸道細菌可以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熱量的吸收。不同種類的腸道細菌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物質的分解和利用能力不同,有些細菌可以從食物中提取更多的能量。其次,腸道細菌可以影響人體對食物的飽足感。一方面,腸道細菌可以通過產生神經傳遞物質和激素等分子,與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相互作用,影響大腦對食物的認知和感受。例如,一些細菌可以產生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這些物質可以增加食物的報酬感和快樂感,從而刺激食慾。另一方面,腸道細菌也可以通過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等代謝產物,與人體的肥胖相關激素如胰島素(insulin)、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胃抑素(ghrelin)和瘦素(leptin)等相互作用,影響飽足感和能量平衡。
腸道細菌亦可能影響人體的發炎反應。一方面,正常情況下,腸道細菌可以與人體的免疫系統建立一種平衡和耐受的關係,有助於保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和抵抗外來致病微生物。另一方面,當腸道屏障受到損傷或者腸道細菌組成失衡時,一些有害或過度活躍的細菌可能會分泌激素進入血液系統,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的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會干擾正常的能量代謝和食慾調節,並增加罹患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
因此,在改善肥胖問題方面,調節和優化腸道細菌組成會是一個重要的策略。目前已有一些方法被提出或者實驗中,例如服用益生元或者益生菌補充劑、改變飲食結構、進行糞便移植等。這些方法可以增加有益或者保護性細菌的數量或者活性,減少有害或者致發炎細菌的數量或者活性,進而改善能量代謝、食慾調節和發炎反應等問題。
腸道細菌參與著食物的消化、能量的吸收、食慾的調節等,因此腸道細菌與肥胖有密切的關係。改善腸道細菌平衡也是預防和治療肥胖的一個重要策略。一般來說,高纖維、低脂肪、低糖、多元化的飲食有助於增加腸道細菌多樣性和產生有益代謝物。益生菌補充是指通過服用有益微生物,來改善或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益生菌產品,但是大部分的臨床研究都是草草帶過,沒有實際上的臨床試驗支持,因此難以知道其療效。未來如果糞便移植的方法學更成熟了之後,可以提供的好處與療效應該會是更顯著的。糞便移植是指將健康捐贈者的糞便或其提取物通過灌注或口服等方式轉移至受體的腸道中,以替換或修復受體原有的微生物群落。各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和適應範圍,使用時機都應經過專業評估再給予建議。
總結,有相當多的原因都會造成肥胖,近幾年我們也了解腸道菌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飲食與運動的控制之外,適當的調整腸道菌也將有助於肥胖的控制,未來也將會是重要的醫療發展方向。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