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置換」專刊
2023.12 第43卷第7期 執行編輯:周伯禧/林松彥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機器人手臂應用於關節重建手術
【回本期目錄】
高醫骨科部   何承融 主治醫師 (112年12月)

人工關節手術的電腦輔助系統,隨著科技與材料的進步,不斷的向前推展,已經由電腦導航輔助系統,進展到機器手臂,許多民眾在選擇這些高科技輔助系統時,心中都充滿疑問,究竟機器手臂的關節手術,和傳統的手術有什麼差異?

人工膝關節的手術技術,在過去的二十年,已經達到相當穩定的技術水準,然而在世界各大先進國家所執行的人工膝關節手術,卻仍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對於他們接受的手術不滿意,時至今日,無論傷口、器械、關節的材料與設計如何進步,仍難以突破這個困境,許多骨科學者對於這個現象提出新的見解: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膝蓋結構都有差異,但我們傳統手術將所有患者術後的X光樣貌都做成一樣,以機械軸線為唯一參考依據,並不能滿足所有患者的需求。近年來『個人化』醫療成為顯學,個人化關節手術,目標是重塑患者天然的膝關節構形,而在精準醫療的路上,機器手臂就成為不可取代的工具。

機器手臂的膝關節重建手術,和傳統手術的差異主要在三個面向:

(1)精準:對於多數的民眾而言,手術內容的『精準』,是人工關節服務的充份且必要條件,專業的關節重建醫師,也都能精準的執行手術。然而個人化『精準醫療』人工關節手術,以患者術前的電腦斷層、X光導入機器手臂,進行完整的術前評估、由醫師於術中進行驗算校正,再以誤差0.5mm以內的機械手臂來執行,能夠提供患者最接近先天構型、最自然的術後成效。

(2)減痛:傳統手術以機械軸為唯一中心精神,但患者的膝部變形為先天結構與後天磨損的總合,當手術截骨完成後,常常會需要對關節的韌帶和肌腱周邊軟組織做大幅度的調整,意即所謂的『放筋』,放筋放得愈多,術後的疼痛和痠痛就愈高,使用機器手臂導入患者原生的構型,再由術者於術中進行微調,可以讓放筋產生的疼痛下降到最低,術後復原快,術後關節的使用也較自然。

(3)安全性增加:機器手臂手術不需要打開大腿骨的髓腔,只需要在手術中進行儀器定位,就可以直接進行關節置換,失血量較少,血栓栓塞的風險也降低。

機器手臂對於困難關節置換的患者,更能體現其價值,例如患者有舊的骨盆、大腿、小腿甚至踝關節的骨折與變形,甚至有殘存的內固定器,這種狀況在過去只能憑藉術者的經驗,進行無器械導引的徒手截骨,失誤率高,然而藉由機器手臂與電腦的精準估算,可進行良好的術前規劃與精準手術。醫療科技的進步,永遠不會停下腳步,高醫骨科的關節重建團隊,與世界接軌,從大同醫院關節重建中心開始導入台灣現有最新型的MAKO與ROSA機器手臂,提供患者最安全最值得信賴的手術品質。

何承融醫師於大同醫院執行MAKO機器手臂部份膝關節置換手術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骨科(0702) 大同醫院    
下午   高醫骨科(0702)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