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置換」專刊
2023.12 第43卷第7期 執行編輯:周伯禧/林松彥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術後疼痛不要忍-淺談多模式止痛與神經阻斷術
【回本期目錄】
高醫麻醉部   蘇妙佩 主治醫師 (112年12月)

手術後的疼痛,不是忍一忍就過了!

關節置換手術後,許多患者在麻醉退去、清醒過來的那一刻,首先面臨的就是傷口疼痛的問題。然而手術後的急性疼痛,並非只是一種暫時的不適、忍過去就算了,相反地,還可能造成許多深遠的影響。例如,疼痛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亢奮,造成心跳、血壓上升,在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者,甚至可能造成心悸、胸悶、心絞痛等。此外,關節置換手術後,復健訓練尤為重要,但術後疼痛若未妥善控制,會讓人一動就痛、不敢活動,而影響復健進度。疼痛還會使人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品質不佳,延緩術後恢復。因此,面對關節置換手術後急性疼痛,「忍耐」並非是最好的選擇!

術後止痛新觀念-多模式止痛

許多人擔心止痛藥傷腎、傷胃,還會上癮!最理想的止痛藥,當然是止痛效果好、又沒有任何副作用; 很可惜,這樣完美的單一種藥物並不存在。因此,多模式止痛 (Multimodal Analgesia)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中誕生。同時合併使用多種止痛的藥物與技術,使各種止痛方式的效果加乘、又能減緩單一種藥物的副作用,達到更好的術後疼痛控制品質。常用於關節置換手術的多模式止痛方式包含:

1.全身性靜脈注射或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嗎啡類藥物等,雖然嗎啡類藥物對於中重度疼痛的止痛效果好,但其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常令人難以忍受。

2.病人自控式止痛幫浦(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能配合術後活動或復健時不同的疼痛程度,快速給予短效型、低劑量的止痛藥,達到即時的止痛效果;但因使用的藥物通常為短效型的嗎啡類藥物,因此仍可能有頭暈、噁心等副作用。

3.周邊神經阻斷術:以局部麻醉藥灌注於特定的神經周圍,暫時性的阻斷痛覺傳遞,達到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可能也會影響該區域肢體的運動功能。

4.關節內或傷口周圍局部麻醉藥浸潤:以局部麻醉藥灌注於手術的關節內或外層傷口周圍,與其它止痛方式合併使用時,可以加強止痛效果。

超音波導引之周邊神經阻斷術

為什麼要做神經阻斷術呢?當身體組織受到損傷時,疼痛的訊息經由周邊神經一路往中樞傳遞,直到傳入大腦,讓我們感知到疼痛。而阻斷這個傳遞的過程,就是關節置換手術後重要的止痛方式。現今使用超音波導引的技術,能在超音波下明確地看見神經血管、或神經應分布的區域,更準確地將局部麻醉藥注射於神經周圍,增進安全性。手術後使用的神經阻斷術,並非永久性的神經阻斷,其效果大約維持8-24小時。在藥效作用期間,該處肢體的運動功能也可能有部分受限,因此,應用於下肢手術時,仍需注意下肢無力的情況以防止跌倒。其它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血腫、神經損傷、局部麻醉藥之全身毒性等,在目前使用超音波輔助的技術下,其發生率皆有大幅下降。

止痛做的好,術後恢復快又好

多模式止痛是「術後加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重要一環,而周邊神經阻斷術則是關節置換手術後的重要止痛方式。良好的止痛有助於術後早期活動、快速恢復,面對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疼痛,除了「忍耐」,依現今的醫療技術,您應有更好的選擇!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大同醫院 高醫疼痛科(1700)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