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退化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很常見的問題,”我的膝蓋蹲不下去,站不起來”,這是很常聽阿公阿嬤說的一句話,我們的關節因為長時間的受力與過度使用,很容易造成關節軟骨退化磨損、失去彈性、變薄、長骨刺與變形等,一開始的醫療介入,如骨科或復健科醫師會給予消炎止痛的藥物,或是關節內注射以減輕患者的疼痛與關節活動度受限等症狀,同時物理治療師也可以利用一些物理因子(如短波、電刺激),搭配徒手治療及運動治療來有效地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受限的膝關節活動度以及無力的大腿肌肉。但是隨著年紀增加對中老年人所改變的生活型態,會使其膝蓋的退化達到一定的程度,當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醫師便會建議進行更進一步的療法: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使用人工的膝關節來取代原有的關節,病人在術後隔天須有物理治療師的積極介入,以幫助病人儘快的下床活動來促進早日恢復日常活動力,住院期間的物理治療介入目標主要在於:
1.穩定病人的情況,預防或治療臥床過久的併發症
2.幫助病人於住院期間達到術後膝蓋關節彎曲活動度由0恢復至90度
3.幫助病人利用輔具,在最少的限制下,儘快下床活動,以避免不活動所產生的關節僵硬
4.增強病人大腿肌肉力量的控制,同時增加病人出院前的活動能力,藉以勝任日常生活所需
為了達到術後恢復正常活動功能的目標,物理治療師會教導病人於開完刀隔天開始做簡易且安全的床上運動,包括為了幫助下肢末端循環的腳踝幫浦運動、幫助大腿站立時所需肌力,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幫助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的下肢滑行運動,及直膝抬腿運動。其中在術後第一天的重點便是在下床行走訓練,治療師會依照每位病人的狀況不同,指導病人利用助行器安全的下床行走,另外,還會指導病人安全的執行日常生活活動,包含上下床的方法、椅子坐到站、及上廁所坐馬桶等等,此外若病人居家生活有上下樓梯的需求,治療師也會指導病人利用適當的步伐順序,配合助行器的使用,幫助病人完成上下樓梯的訓練,最後依照每位病人不同的家中環境,給予病人合適的出院活動及運動衛教,其中重點便在於膝蓋肌力及彎曲角度的穩定持續增加,肌耐力的訓練、居家外出行走時鞋子穿著建議等等。
儘早下床的好處除了可以幫助患者多活動,以避免肌力萎縮及恢復關節活動角度外,還可以滿足病人日常生活運動所需,以回復更好的生活品質,而身為改善動作和促進健康專家的物理治療師,可以依照每位患者的需求,提供最適當的運動訓練,幫助病人有更好、更安全的活動。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