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置換」專刊
2023.12 第43卷第7期 執行編輯:周伯禧/林松彥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嚴重踝關節退化的另一治療選項-全踝關節置換手術
【回本期目錄】
高醫骨科部   陳姝蓉 主治醫師 (112年12月)

「醫師~~ 我的腳踝只要坐久了,一站起來就痛」「我的腳踝坐著都不痛,一走路就痛,走越久就越痛~」「我的腳踝只要走路多一點就會腫起來,走越久就越腫誒~」當你有這樣類似的症狀與抱怨時,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會是可能造成的原因。

假若髖關節或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因年紀增長或過度使用所造成的,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多是因外傷造成的,如踝關節骨折或脫臼、踝韌帶損傷或長期踝關節不穩定等。其臨床表現多為走路或蹲踞時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踝關節腫脹、甚至變形。針對嚴重踝關節關節炎的病人,手術治療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踝關節融合術及人工全踝關節置換手術。

踝關節融合手術(圖一)一直以來都是治療嚴重踝關節炎的黃金標準。病人只要周圍關節功能良好、可進行代償,且具有正常神經肌肉功能,骨癒合後就可以近乎正常的行走,疼痛改善且日常功能良好。但即使如此,踝關節融合術還是有其受限之處,例如上下陡坡或樓梯時需改變步態;快跑或快走困難,姿勢改變;當兩腳皆踝關節退化需關節融合時,病人會蹲踞困難。除此之外,踝關節融合之病人術後仍功能良好的原因,是因為周圍關節能進行代償,因此,周圍關節因過度使用而提早產生的退化性關節炎是我們所不樂見,卻無法避免的結果,據文獻報導,約有近100%的機率,於踝關節融合術後22年,產生周邊關節退化的現象。

圖一.關節融合手術。脛骨與距骨融合為一體。

由於以上種種的因素,這20幾年來,足踝外科醫師嘗試藉由全踝人工關節來保留踝關節活動度,希望可以改善周遭關節提早退化的現象,並增進日常功能的表現。全球的全人工踝關節至少有超過十種不同的設計,目前已進展到第四代。第一代的全人工踝關節的組成為兩件式(圖二),為聚乙烯和金屬,以骨水泥固定於骨頭上,但因其過於容易鬆脫與造成骨質溶解,所以很快地遭到市場淘汰。到了第二代,其組成進展為三件式且不須骨水泥固定(圖三),但其有聚乙烯磨損、不穩定且易夾擊疼痛的現象,因此也漸漸式微。目前世界上最多使用的是第三代(圖四),其為三件式,且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來降低其耗損,且因為設計之多樣化,第三代中還分”墊片固定式”與”墊片活動式”,目前文獻回顧起來,這兩者在踝關節的活動度上並無明顯的差異。近年來開始有第四代全人工踝關節(圖五)的出現,相較於第三代,其多加的優點是術中切掉較少的骨頭,以期保留更多原本的骨頭,來降低提早下陷鬆脫之可能,且提供若使用年限較久、需再次置換時有較多的骨頭基座。

圖二.第一代全人工踝關節 (出自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9 (2007) 1056–1064)

圖三.第二代全人工踝關節 (出自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9 (2007) 1056–1064;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09;89)

圖四. 第三代全人工踝關節 (出自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9 (2007) 1056–1064 ;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09;89)

圖五. 第四代全人工踝關節

目前,高醫體系醫院所使用的全人工踝關節,是第四代的產物(圖六);對於嚴重踝關節退化的病人,提供了除了關節融合手術之外、能保有踝關節活動度的另一個選擇,也期望藉由這第四代的全人工關節置換術,能為病人帶來較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及更長久的使用年限。

圖六. 使用第四代全人工踝關節進行踝關節置換手術。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骨科(0705)    
下午     高醫骨科(0705)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