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醫學」專刊
2024.01 第43卷第8期 執行編輯:陳盈君/藍政哲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異位性皮膚炎的新治療
【回本期目錄】
高醫皮膚部  陳泱伊 主治醫師 (113年1月)

一位青少年臉部、脖子、手肘、膝蓋後側等處有許多紅疹和抓痕,前來皮膚科門診求診:「醫師,我皮膚從早到晚都好癢怎麼辦? 白天上學時難以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有辦法治好嗎?」這是一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皮膚多處發紅脫屑且常癢得抓到破皮流血,運動時流汗皮膚會更癢,皮膚問題已嚴重影響生活。

皮膚好癢,我是異位性皮膚炎嗎?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發炎,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與遺傳因素及環境誘發因子有關,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及肌膚屏障功能缺陷,病人易受外在環境刺激而發病。病人及其家人可能有「異位性體質」,俗稱過敏體質,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病人主要症狀為皮膚紅疹和搔癢,在嬰幼兒時期可能就開始出現皮膚徵兆,壓力和接觸過敏原會讓症狀加劇。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演進

早年傳統治療包括皮膚保濕、口服抗組織胺與短效類固醇、外用類固醇藥膏與非類固醇藥膏(如普特皮、醫立妥及適健膚藥膏)、照光治療(如窄波段紫外線B、長波紫外線A)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可能使用到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如新體睦、亞沙夢和滅殺除炎),傳統藥物發揮療效需要數週的時間,持續治療數月皮膚外觀可改善約五到六成,但長時間使用傳統藥物須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如白血球降低、增加感染風險,須定期抽血檢查。近年來,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出現,讓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了大幅進展!

止癢新武器: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

生物製劑是一種蛋白質藥物,以針劑注射方式進入體內。目前已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是杜避炎(Dupixent),此藥針對細胞發炎途徑中的介白素4與13進行抑制,精準阻斷皮膚發炎的連鎖反應,大約2~4週就可以看到皮膚病灶改善,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反應及結膜炎。另一類新型藥物則是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JAK激酶(Janus kinase)抑制劑,台灣核准上市的有愛滅炎(Olumiant)、銳虎(Rinvoq)和喜繽果(Cibinqo)三種藥物,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相關的發炎途徑中有多種JAK細胞內酵素參與調控,因此JAK抑制劑可以同時阻斷多重發炎機轉,調節免疫反應,用藥1~2週後明顯改善膚況,此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噁心、痘痘、皰疹等。

臨床上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療效良好,可顯著改善皮膚病兆並且有效止癢,與傳統免疫調節劑和類固醇相比,新藥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提升,較適合長期使用來控制病情。

我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我該如何選擇治療呢?

高醫皮膚部致力於提供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完整的治療,包括各類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及新型藥物,醫師仔細評估病人皮膚炎的嚴重度後,將依照個人的需求及考量(如害怕打針或不喜歡每天吃藥)提供治療建議,並共同擬定治療計畫。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杜避炎、銳虎及喜繽果等藥已納入健保給付,若病況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以依規範申請使用,若嚴重度未達健保給付標準,則根據病人治療的預算及意願,考慮使用傳統治療或自費使用新藥。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難以根治,但在良好的治療及預防下病患可以維持良好的膚況及生活品質。高醫皮膚部有多位異位性皮膚炎專家醫師,能為病患提供診療,建議病患與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一起達成理想的治療目標!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皮膚科     高醫皮膚科雷射美容門診   高醫皮膚科
下午   高醫皮膚科    
夜診   大同醫院 高醫皮膚科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