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最近我的皮膚變得比以前更黑了,但我沒曬那麼多太陽啊?我注意到這似乎是在服用某些藥物後就發生的,我該怎麼辦呢?」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因應身體疾病的需求而需服用各種藥物,但有些藥物會對皮膚造成色素沈澱,導致膚色變深。這位病人很有警覺心,注意到自己皮膚變黑可能是因為服用的藥物而引起的,會主動跟醫師提醒。但在現實生活裡,很多人通常不會主動將藥物跟皮膚的變化聯繫起來,或者是使用的藥物過於複雜,很難釐清真正的原因,進而拖延診斷及治療的最佳時機。
在討論藥物對皮膚色素的影響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皮膚色素。簡單來說,皮膚的色調是由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產生黑色素(melanin)所決定的。某些藥物可能會刺激這些黑色素細胞,使其變得過度活躍而產生過多的黑色素。黑色素在皮膚中聚集,導致皮膚變得比以前更加深色或產生斑點,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藥物引起的色素沈澱。
一些常見會導致皮膚色素沉澱的藥物包含抗生素(如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和多喜黴素doxycycline等)、抗抑鬱、抗精神疾病藥物(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杜使平doxepin
等)以及抗凝血藥物等。此外,還有一些藥物有光敏感性(photosensitivity),分成光毒性(phototoxicity)及光過敏(photoallergy)兩種類型。光毒性是指某些藥物,像抗黴菌藥物,抗生素和消炎藥物等,藥物或其代謝物與陽光產生化學反應,導致皮膚細胞的損傷,引起即時性的疹子、疼痛、水泡等症狀。而光過敏則是指某些藥物,如抗生素和降膽固醇藥物等,在受陽光刺激後一段時間內,與皮膚細胞中特定的免疫細胞互動,觸發免疫反應,引起皮疹、搔癢或水泡等症狀。無論如何,以上兩者作用最後皆是引起皮膚發炎,發炎反應刺激到皮膚內的黑色素細胞,讓皮膚變黑。
皮膚顏色變黑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藥物反應造成的色素沉澱。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每個服用這些藥物的人都會發生這些副作用。而由這些藥物引起的膚色變化,在不同人之間可能表現出不同的嚴重度和方式,可能是短暫性的變化,但也有可能是永久性的後遺症。在開始新藥物治療之前,請諮詢醫師以瞭解可能的副作用。如果已經出現皮膚變黑變暗的情況,也請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幫忙,及早發現原因,暫停懷疑的藥物,這是治療的關鍵。口服抗發炎或適當的美白藥物、外用藥膏或甚至雷射,皆為治療的選擇。此外,使用防曬霜或其他防曬物品以減少陽光對皮膚的影響,亦為預防色素沉澱的重要注意事項。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