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癌症」專刊
2024.02 第43卷第9期 執行編輯:王耀廣/吳宜珍/胡晃鳴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食道癌病人空腸造口的照護
【回本期目錄】
高醫護理部   蔡素華 護理長 (113年2月)

林先生,60歲,以前為漁船船員,平常有抽菸、吃檳榔及喝酒習慣,因吞嚥不順、進食時容易有嗆咳、半年體重減輕了5公斤,經胃鏡及切片檢查診斷為食道癌第三期。食道癌患者常有吞嚥困難、進食障礙、營養不良及體重下降,如長期無法由口進食,可經手術置入空腸造瘻管,做為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營養補充管道。空腸造口為腸內營養補充重要通道之一,亦為食道癌患者常見腸內營養補充方式。

空腸造口手術後常見問題及護理措施

1.疼痛:可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咳嗽時,手可壓住傷口(避免咳嗽時引起傷口牽扯痛)。

2.潛在上呼吸道感染:鼓勵多做深呼吸、保持口腔清潔。

3.造口移位或滑脫:造口管路保持通暢,膠帶固定良好,避免滑脫以免破壞手術接合部位或引起感染。

4.營養補充:術後營養補充可降低術後併發症,請依醫師指示再開始灌食。鼓勵提升每日攝取熱量為1.3-1.5倍基礎代謝率,即約每公斤體重30-35大卡。

空腸造口之灌食原則及注意事項

1.灌食姿勢:坐姿或半坐臥,床頭至少抬高30~45度。

2.漸進式灌食:接受空腸造口手術後的患者,灌食食物直接進入腸道時,容易引發患者有腹瀉、腹部不適等傾倒症候群症狀,常發生於灌食30分鐘內,此時必須循序漸進,先由葡萄糖水開始嘗試灌食,如無不適再視消化情形及依醫師指示,改灌稀釋後之管灌營養品。灌食量由少量開始、減慢速度、稀釋營養品濃度,逐漸增加灌食量、速率及濃度。初期需使用灌食幫浦進行連續性灌食,採漸進式增加滴數,之後可以利用灌食袋控制速度或單次方式灌食,逐步讓患者適應灌食過程,達到預期中的灌食量及營養補充。

3.灌食過程評估:若患者有腹脹、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或不適症狀,需考慮減慢灌食流速或暫停灌食。

4.管灌食物保存:開封後的管灌食物,應標示時間,在室溫下最好於2至4小時內使用,若一餐內灌不完的管灌食物,盡可能冷藏保存並於24小時內使用。

5.灌食管路更換:經由醫師評估,每1至2個月返院更換,避免管路阻塞或損壞。

6.體重監測:定期測量體重,評估患者之營養狀態。盡可能提供均衡營養,確保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與營養素。

空腸造口皮膚照護策略

1.每日評估造口皮膚及傷口情形,是否有紅腫或其他異常症狀。

2.傷口換藥,以Y型及一般紗布覆蓋,並以膠帶固定妥當。

3.若造口管路未密合易有腸液滲漏致皮膚發紅,可以使用保護膜適透膜粉隔絕皮膚,以減少腸液對皮膚的刺激。可減慢灌食速度或暫停灌食,減緩滲液發生。

空腸造口照護對食道癌患者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灌食原則、管路固定及皮膚照護,需要患者、照顧者與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傷口照護師共同參與,討論飲食攝取計畫及造口皮膚照護,藉由回覆示教增加自信心與造口照護的能力,達到完整營養攝取,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