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癌症」專刊
2024.02 第43卷第9期 執行編輯:王耀廣/吳宜珍/胡晃鳴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幽門桿菌與胃癌
【回本期目錄】
高醫胃腸內科   張哲墉 主治醫師 (113年2月)

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癌症已成為台灣的頭號死因,而胃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八位。雖然年齡標準化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近十年每年新發生胃癌病例的數量仍沒有減少,因此胃癌依然是台灣和全球需高度關注的健康問題。

一、流行病學與病生理學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幽門桿菌是導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長期的發炎導致胃腺體的破壞、胃黏膜的萎縮、胃酸的減少及胃內微菌叢的改變,進而導致胃黏膜發生變化、異常增生,最終可能進展為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並估計高達90%的胃癌病例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因此全球都在致力於預防性篩檢與根除幽門桿菌,以期望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實現初級預防的效果。雖然幽門桿菌的確切傳播途徑尚無定論,但糞便-口和口-口途徑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傳播方式。家庭內的相互感染被視為幽門桿菌感染的重要來源,因此有胃癌家族史的一等親屬被視為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幽門桿菌篩檢與治療。此外,男性、高齡族群、原住民、抽菸以及具有高鹽、紅肉、加工食品和醃漬食物飲食習慣者也屬於胃癌高風險族群。

二、篩檢方式

目前有多種非侵入性的幽門桿菌篩檢方式,包括碳13尿素吹氣法、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每種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碳13呼氣測試操作簡單,檢測準確度高,但費用較高且需要停用特定藥物(如氫質子幫浦抑制劑與抗生素)。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方便且無侵入性,但延遲提供樣本可能導致抗原降解,產生偽陰性結果。血清學檢測方便且成本較低,但無法區分現在或過去的感染。因此,針對胃癌高風險族群,社區篩檢建議使用碳13呼氣和糞便抗原檢測(可與大腸直腸癌篩查結合),而在醫院端可以使用碳13呼氣、糞便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如果血清學檢測呈陽性結果,建議進一步確認幽門桿菌感染後進行根除治療。然而,臨床上若出現高警訊症狀(如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食量明顯減少等),建議以胃鏡檢查以利病灶盡早被發現。胃鏡檢查的好處除了能評估是否有潰瘍、腫瘤等病灶,亦能經由切片檢查方式檢驗是否有幽門桿菌之感染。無論是病理組織學檢測、快速尿素酶檢測還是幽門桿菌培養都有良好的準確度。

三、治療與成效

早期治療幽門桿菌的第一線治療主要為三合一療法,然而隨著抗生素使用日漸平凡,台灣也步入幽門桿菌高抗藥性地區。幾項臺灣本土大型試驗也顯示14天的鉍劑與非鉍劑四合一療法優於三合一療法,能達到9成以上的清除率。許多文獻指出若是能夠早期將幽門桿菌清除,能下降近5成胃癌的發生率,提供預防胃癌的效果。若是幽門桿菌感染已達到中重度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腸化生,胃癌風險將會提升,建議規則胃鏡追蹤觀察黏膜變化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的。

台灣老年人口日益增加,胃癌仍是台灣重要的健康問題,近九成非賁門胃癌歸咎於幽門桿菌感染。針對已感染族群應給予治療,針對高胃癌風險族群應積極接受篩檢,並視狀況定期監測,以達到預防胃癌之目的。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胃腸內科1診(輪值)
下午 高醫胃腸內科3診 高醫胃腸內科3診    
夜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