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癌症」專刊
2024.02 第43卷第9期 執行編輯:王耀廣/吳宜珍/胡晃鳴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消化道癌症面面觀–食道癌、胃癌、胰臟癌
【回本期目錄】
高醫胃腸內科   胡晃鳴 主任 (113年2月)

消化道癌症中的食道癌,胃癌及胰臟癌,仍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元兇之一,在國人的癌症發生率排名中(2020年癌登資料),胃癌在十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八位,若以性別區分,食道癌及胃癌在男性的發生率分佔六,七位,胃癌在女性是第八位,但從最新公布的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仍高居首位,其中胰臟癌則竄到第七位,胃癌第八位,食道癌第九位。本期高醫醫訊,我們將為各位介紹食道癌,胃癌及胰臟癌,從如何預防到治療的新進展,同時讓讀者們能了解醫療過程可能面臨的狀況。

食道癌的危險因子有菸、酒、檳榔,三樣物質都使用的患者會比未使用的人高了60~100倍的機率罹患食道癌,其中檳榔也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因此診斷口腔癌便需要接受食道的篩檢。早期食道癌可以選擇內視鏡治療,可以保留食道功能,但食道癌常無聲無息,一旦有吞嚥症狀多半是較中晚期了。高醫胃腸科吳宜珍教授帶領的食道癌多專科團隊,為每位患者提供個別化治療,整合達文西手術,化學治療及精準放射線治療,晚期食道癌的免疫療法臨床試驗等,使得食道癌的總體存活率明顯提升;同時對於無法經食道進食的患者,在醫病共享決策下,提供各種進食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協助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的營養支持,和空腸造口的照護及進食衛教,同時也提供居家化療,以維持生活品質。

胃癌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中,這歸因於過去民眾因消化性潰瘍,檢測幽門螺旋桿菌並接受殺菌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危險因子,但是在慢性發炎後出現胃粘膜腸化生才演變癌化,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家族史、飲食因素及生活習慣,使得臨床上也常見到年輕患者罹患胃癌。如同食道癌,早期胃癌也有機會以內視鏡切除治療,一旦擴散至淋巴結或轉移其他器官,過去經驗顯示化學治療的反應並不好,才會使胃癌死亡率反超車食道癌。隨著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及抗體藥物複合體等各種新研發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發表,讓晚期胃癌治療有了令人期待的未來。

至於人稱癌王的胰臟癌,診斷時常已是中晚期了,且因過去的化學治療效果不佳,使胰臟癌發生率雖不在前十名,死亡率卻高於食道癌及胃癌。近期發現胰臟癌與糖尿病之病程有關聯,出現控制不佳情形或出現非預期新診斷的糖尿病(如無糖尿病危險因子或家族史)時,均須與醫師討論。胰臟癌的診斷也是一個關卡,這次也介紹了各項檢查工具的優缺點。胰臟癌的治療在陳立宗教授帶領的團隊主導下,進行全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對於仍有機會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先進行前導性化學治療,之後才接受手術切除,使這群患者的無復發生存期明顯提高,改變了治療模式。

隨著新的藥物及治療模式的發展,癌症治療已進入新的境界,高醫參與多項新藥的臨床試驗,也提供符合條件的患者新的選擇。但預防癌症還是最重要的,本專刊也提供各癌症的危險因子相關資訊,希望大家從健康生活做起,遠離癌症的騷擾。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胃腸內科3診   高醫胃腸內科3診   大同醫院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