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智慧醫療」專刊
2024.03 第43卷第10期 執行編輯:李沁璟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護理AI小幫手—生成式護理紀錄
【回本期目錄】
高醫護理部   李育珮 副主任 / 廖玉美 主任 (113年3月)

護理人力是醫療及健康照護體系最重要的資產,台灣的高齡化年齡結構合併慢性病、共病、失能等健康問題,整體照護需求增加,加上三年的COVID-19疫情洗禮,臨床護理的非專業工作遽增,導致專業工作被壓縮。職場高壓下的護理人員身心疲憊,引發護理人員流動率高。衛生福利部「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指出,2024年台灣護理人力短缺將達到1.5萬至2.4萬人。

當外在大環境無法改變,改善護理人員就業環境、營造友善護理職場,是醫院管理者可以著手進行的。有文獻提到,護理人員將35%的工作時間花在文書作業上。為了不影響病人治療照護,常常是下班後才寫護理紀錄,是護理人員延遲下班的主要原因之一。到臨床實際觀察護理師書寫紀錄過程,病人的評估資料需要在醫療資訊系統中進入不同功能系統搜尋,找到正確的資料引用,才能完成一份完整的護理過程紀錄。

為了改善此現況,高醫SMART ICU計畫、護理部、體系智能醫療推動辦公室討論,啟動與異業策略夥伴跨域合作,導入現今最熱門的生成式AI 技術,與臨床護理資訊系統進行整合,將住院病人的護理評估、生命徵象數據、檢驗檢查結果、醫囑等資料,運用AI生成功能以一鍵指令「生成」敘述性護理紀錄,提供給護理師進行編修後成為正式紀錄。原本書寫一位病況變化有複雜治療處置病人的護理紀錄約需花費1小時,系統整合後,只需3-10分鐘即可完成,且內容能依病人於護理人員當班的實際狀況來生成護理紀錄,達到內容精確、記錄省時的目的,減輕了護理人員臨床工作中最沉重的負擔。

導入生成式AI來生成護理紀錄功能是一個新的嘗試,對於護理人員從自行收集資料組織成一份具邏輯的護理紀錄,轉變成系統幫忙收集資料自動產出機器學習的護理紀錄,期待和實際的落差衝擊著此功能的使用率。生成式AI是通過讓機器不斷學習,產出的內容才能更趨完善,所以使用者的使用回饋很重要。為了能達到改善護理人員就業環境的初衷,我們持續探詢臨床護理人員的需求,優化生成式AI的輔助功能。生活在數位科技的智慧網絡中,醫療工作上的數位科技應用也越趨廣泛,如何結合到後端的大數據串聯運用及AI開發,達到護理工作智能化的需求,對新世代護理師投入醫療照護工作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唯有透過臨床智能化系統輔助,才能讓工作效率提升,護理專業回歸病人直接照護工作。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