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智慧醫療」專刊
2024.03 第43卷第10期 執行編輯:李沁璟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We sleep smart! 智慧手錶幫你照顧你的腦
【回本期目錄】
高醫神經部  林煥然 主治醫師 (113年3月)

「醫師阿~我這個症狀會不會是中風呢?」 這個問題相信每位神經內科醫師應該都有被病人詢問過。身為國內十大死因排行第四位的疾病,病人都很關心自己是否會罹患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疾病。對於已經發生過中風的病人,醫師努力地想要找出病人致病的危險因子並加以控制,希望能夠預防病人再次中風。然而,儘管在安排了許多精密的檢查並仔細地調整了病人的用藥之後,依然有少部分的病人會發生再次的中風。這常常也讓臨床醫師覺得沮喪或感到疑惑,究竟是哪裡還沒有做好呢?

這問題有幾個角度可以探討。首先,我們檢視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為例,血壓的監測很依賴病人的日常記錄,但即便是最認真的患者,一天大約也只能記錄兩次,持之以恆更是難上加難。有許多病人只有來醫院時才會測量血壓,但卻常因白袍症候群而量測到偏高的血壓。另外,睡眠中的血壓變化其實對醫師而言相當重要,有助於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卻沒有合適的工具能夠測量。血糖和血脂的變化雖可透過抽血檢查監測,但需要長期定時記錄以便醫師能及時調整用藥。這些問題以目前的醫療模式其實很難做到完美。另一方面,是否有些中風危險因子被忽視了呢?舉例來說,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個常被忽視的中風風險因子。病人可能出現打鼾、白天嗜睡,但也可能完全無症狀。傳統上,診斷此症需要到睡眠中心接受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但通常需長時間等待。因此,如何迅速篩檢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病人一直是困難的挑戰。

隨著醫療科技和人工智慧的進步,有許多新的方式能幫助醫師監測和診斷疾病。例如,智慧手錶可能在醫療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許多智慧手錶現在已能連續監測心跳、血壓、血氧,並透過簡易App讓使用者觀察和記錄(見圖一),並連結至雲端大數據中心進行分析,預測疾病罹患的風險。此外,有些居家睡眠量測裝置(見圖二)簡單又準確,能快速篩檢出高風險病患,方便醫師及早安排治療。筆者的團隊整合了醫療人員、醫療器材廠商和AI資訊工程師的專業,致力於腦中風的智慧醫療。我們計畫讓中風患者持續佩戴智慧手錶,每次回診檢視生理參數,評估疾病掌控狀況並監測睡眠呼吸。同時,團隊也致力開發腦中風預測App,期望提供全方位的照護,讓醫師在評估病患療效時有更準確的依據。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神經部1診   高醫神經部4診      
下午     高醫神經部3診  
夜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