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刊
2024.05 第43卷第12期 執行編輯:楊佩瑄/廖玉美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焦慮來襲怎麼辦?
【回本期目錄】
護理部/精神科   黃文慧 護理長 (113年5月)

家家最近換新工作,要適應學習的事情很多,覺得壓力大,擔心表現不好、緊張學習進度慢,很希望有穩定或優秀的表現,但愈擔心、緊張,事情就愈做不好而更挫折;漸漸出現肌肉緊繃、全身酸痛、容易疲累、不好入睡或睡睡醒醒、一點事情就想生氣、只要一上班就感覺壓力大、腦筋一片空白、心情不安,甚至到了筋疲力盡的階段。

焦慮是一種不安、不愉快、不確定的主觀感覺,對於非特定的事件產生過度的擔憂。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難免有「焦慮」的時候,如工作或學業狀況、人際關係等,適當的焦慮會促使某些良好表現,持續或過度的焦慮會對身體健康、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產生負向影響。

當焦慮來襲時,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改善與適應:

一、辨識/覺察焦慮:

面對焦慮,第一步我們可以辨識焦慮症狀表現,如過度擔心、緊張不安、肌肉緊繃、頭痛、心悸胸悶、疲勞、睡眠困擾、易生氣等,第二步則是辨識焦慮來源,如為什麼工作時就會緊張擔心?是擔心同儕人際關係不好?還是擔心無法在時效內學會工作技能?亦或是擔心影響試用期考核?

二、理解與接受焦慮:

當辨識出焦慮情緒與來源時,嘗試深呼吸告訴自己「我正在經歷焦慮,因為我正在擔憂某件事情」、「我正在經歷某個事情帶來的壓力,有這些情緒與感受是正常的」,避免因這些感受而批判或斥責自己。

三、面對與緩和焦慮:

透過以下方式的學習,達到放鬆、調整認知、改善焦慮帶來的不安與身體不適。

(一)呼吸練習與身體掃瞄:找個舒適的姿勢,慢慢呼氣與吸氣,將注意力放在身體,開始身體每個部位的掃瞄與感受,將焦慮情緒轉移、達到放鬆效果;

(二)生理回饋:藉由儀器的輔助,在放鬆訓練的過程中看見並調節自身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呼吸、指尖溫度等,作為放鬆練習的指標;

(三)認知行為治療:由專業人員引導,找出導致焦慮的原因、宣洩情緒、駁斥非理性想法、重新面對與焦慮事件有關的想法與感受、認知重建及學習新行為;

(四)正念練習:透過練習,讓注意力與每一個當下同在,覺察身體感受、情緒、信念等,降低焦慮狀態。如果焦慮的身心狀況已經讓生活嚴重被干擾,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與醫師討論如藥物之治療方式。

透過辨識與覺察,家家瞭解自己容易擔心工作及人際關係表現,以致每次上班都戰戰兢兢、害怕犯錯,更影響情緒、睡眠及工作表現。再經過練習,家家逐漸學會面對焦慮,並開始接受自己與學習緩和焦慮的技巧。

生活中總有讓我們感到焦慮的事情,練習覺察情緒變化、分辨焦慮的身心表現、學習放鬆技巧、聆聽內心感受、容許自己尋求幫助與運用資源等,讓自己照顧好自己。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